当前位置:优秀啦 > 生活 >美食 >正文

中国十大美食散文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三:家乡的小吃

更新:2023年01月23日 07:05 优秀啦

优秀啦小编带来了中国十大美食散文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三:家乡的小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美食散文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三:家乡的小吃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一:家乡的味道

奶奶托姑姑带来一袋家乡的地瓜,地瓜还裹着一层泥土,带着来自乡间的朴素的味道。

蒸熟了,洗净手轻轻拈一个,怕手劲大捏坏了地瓜憨头憨脑的可爱造型。田野的气息迎面而来,甜甜的、香香的。一下子,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长汀的一个小村庄,碧波荡漾的河水,重重叠叠的高山,青山绿水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家乡人。

国庆回家,只见原来朴素的矮房已经改头换面。商店多了,道路宽了,生活也更好了。大家都模仿流行的城建风格,拆了许多旧房子,立起了新楼,全都铺上了红红绿绿的砖,显得有些土气。

家乡在变,变得让人不认识了,空气中充满了新经济时代的因子。家乡的人事已非昨日,景与物悄悄地变模糊,可是,家乡的味道却越来越浓郁地包围着我。

我轻轻地合上双眼,深深地吸一口气,空气中飘来家乡的味道。原来,家乡的味道是这样的美,早已沁入我的心腑。

最美的是童年的味道,混合着淘气的气息。

记得我四岁的时候,家里的院子都种上了花花草草:兰花、君子兰、铁树、宝珠茶花、夜来香,后院还有一株葡萄和李树……因为爷爷很喜欢种花,特别是兰花,所以兰花便种得最多。

后院那颗很大很大的树,要好几个小孩才能环抱住它。现在我还不确定那是什么树,但是我一昧地认为它就是李树。大概是秋天吧,它就会结一树的李子,然后落个满地,小孩都争先恐后地捡个不停。

最喜欢夏夜,那时,夜来香就会悄悄绽放,散发出奇特的花香,淡淡的,轻轻的缭绕在你身边,那是夏夜的气息。香味在空气中似有似无,暗香浮动,当你再走进一步时才感觉得更真切。夜来香总是引来一些萤火虫,我们便关了灯,看那些萤火虫带着淡绿的微弱的光芒飞来飞去,那是夏夜的点点星光。吃饭时,晚风吹来夜来香的馥郁芬芳,萤火虫在脚边飞舞。于是,吃饭也便成了一种享受

回乡下老家时,坐在车上,大片大片嫩黄的油菜花闪过,而空气里布满了泥土那略带着土腥味的芳香。而我最爱乡下的黄昏,披着夕阳去找野茶花、栀子花。

现在才知道,原来小小的心灵里,就已经渴望着美的滋润了。

刚刚开春,兰花就来报信了。受不了花香的诱惑,淘气的我常常把花采下来玩。表姐就把已绽放的花瓣一片片地夹在书页之中。不知几时,书页里的香气就跑出来,令我羡慕不已。

夏天六月,是看荷花的季节。我家不远处就有一个种满了荷花的池塘,我和小伙伴就偷偷地去采荷花。我还为此掉进了池塘,但种种不愉快都被手擎着大把的荷花招摇过市的得意冲洗的无影无踪了。

八月桂花香。在爷爷教书的学校就栽了几棵桂树。每逢中午午休时,我就借着去找爷爷的理由进去。看着一簇簇鹅黄的桂花,闪过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就拼命地摇,桂花落了一身也落了一地。当然,免不了一顿爷爷的臭骂。

过年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放鞭炮的呛人味道,这时也是我最讨厌出门的时候,不定那个坏小子会往你身上扔一个响。而现在,耳边空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那股炮竹的气息也变得好闻了。

家乡的味道,就这样一丝丝,一缕缕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不敢忘!

而记忆就这样融化在家乡的味道里,任由一点点的思念,也会牵引出无尽的思绪,够我在异乡一个人,静静地,独自品尝……

关于美食的经典散文


中国十大美食散文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三:家乡的小吃 人一边学着受伤,一边学着治愈伤口。

成长里每一次的跌跌撞撞,都是生活抛给你的资源,你可以转化为力量换取快乐,也可以从此止步不前,但无论怎样,你终究都要必须成长。

丁卉在《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里写到:"世界上最治愈的东西,第一是美食,第二才是文字。"

我不在意文字没被排在第一位,但我庆幸,文字同样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相对美食,文字显的有些骨感。

美食可以直接让你精神愉悦,你可以操控它们完全按照你自己的口味来,也可以雇佣厨师做出自己理想中的美味,但文字不同,文字是间接的,需要你理解,感悟,并努力提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我将文字想象成有嚼劲的"大骨头" ​​​,没有火候,调料和耐心,是没有机会喝上美味汤汁的。

由此,我更爱后者。

我学过文字,但不足以说了解文字,更不能很好的运用文字,我除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闲暇时间来接触文字,更多的就是学着如何将其应运而生。

活灵活现的文字,如同你攀爬的岩石,如同你去过的鬼屋,如同你走过的每一座独木桥...

惊险,*,又让人难忘。

所以,我对文字的情有独钟,不仅仅在于它陪我走过低谷,更多的是本身富有的内涵让我沉醉。

能沉醉,多半对文字是有爱的。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敲击着的键盘和按键,还有那些密密麻麻有声或无声的小东西,就是最美的律动。

有些人,只有接触文字,才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

有些人,喜欢在黑暗的文字长河里穿梭,寻找自己,倾听内心。

有些人,为创造文字而活。

有些人,宁愿做一个不爱美食的瘦子,也不错过任何一次充实,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

没有文字表达不了的内心,只有不会运用文字的人。

所以,我们拼命的成为文字的治愈系。

让强大治愈周而复始。

终其一生,我们都要有文字作陪。

我能说,能爱上文字的人,是幸运的吗?

能爱文字的人,都是幸运者

描写品尝美食的散文


中国十大美食散文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三:家乡的小吃 描写品尝美食的散文
《舌尖上的记忆》
昨晚做排骨冬瓜汤,老公又在里面放了一点绿豆,我从未这样吃过,便问“好吃吗?”老公说,“你等着吧!”果不其然,那吸收了排骨与浓料之精华的咸味的绿豆,吃起来格外的香。老公连喝了两碗,心满意足的感慨,“这里头有着我小时候的味道。”儿子不解地问:“什么是你小时候的味道?”老公拍拍儿子的头,“我小时候啊,你奶奶最喜欢做这样的饭,不过很少炖排骨的,就是冬瓜煮绿豆,炖成咸的,再和点面,那豆子吃到嘴里……”我接道“满心里都香得不行”,老公说,“你怎么知道?”我笑道:“那是宋学孟《柳叶儿》里的一句话,是不是特贴切?”其实我明白,留存于老公味蕾上的香味,不过是对小时候,对家的味道的怀念。
其实每个人的味蕾上都留存有自己家的记忆。妈妈的那条豆瓣鱼,爸爸的那只辣子鸡,奶奶的榆钱饭,蒸槐花,还有柴禾锅熬出的包谷糁儿,灶膛里埋着的烧红薯,烤玉米……无不承载着舌尖上最美妙的记忆。所以才有一些初嫁的女儿往往吃不惯婆家的饭,怎么吃都不是那个味儿,回到娘家第一件事便是先大吃一顿,好像在婆家不让吃饱似的。
我对于我家最深的记忆是父亲的刀削面和母亲的烙小油馍。父亲在部队里呆过,可能那时候部队常吃刀削面,所以父亲最喜欢给我们做刀削面。现在想起来父亲做的刀削面并不算太好,不像现在饭店里的用鸡汤做底料,里面加了鸡块,豆皮与海带丝,用砂锅煨出来的。父亲就是简单炝几片肉,再加点青菜,那面削的也不是太好,有些厚而硬。但那却是我出外上学时最想念的味道。每次放假回家,先嚷嚷着吃顿刀削面的。父亲总是喜呵呵地说,“好,就给俺妮准备着呢。”那时的我总能呼噜呼噜喝两大碗,撑的晚饭都吃不下去。至于我的母亲,其实并不精于厨艺,但她烙的小油馍,外酥里软,金黄油亮,香气扑鼻,在任何一个早点摊上,都吃不来那种味道。
方城人到外地,最想念的是家乡的烩面。真的,别的地方的烩面全不是那么回事。听说外地烩面都冠以“方城烩面”的招牌,却也端的做不出那地道的味来。方城有点名气的烩面馆等到了吃饭的点都是人满为患的。像这样寒峭的冬日,约了朋友一起去烩面馆,一般先报饭,原来是"二两”“三两”“四两”的,现在统统改为“小碗”“中碗”“大碗”,喜欢吃羊肉的再附带说上一句“做成加肉的”,随后在火烧摊上*几个火烧(一般烩面馆外都有火烧摊),边吃边闲谈边等待,离操作间近的还可以参观师傅的做饭过程,就如掌舵的高手在进行艺术表演,只见师傅两手提起巴掌大的面片,双臂张开,一捋一摔一扯一抛,胳膊上下左右翻动,长长的面片在怀里翻飞起舞,令人眼花缭乱,只听得“啪啪”作响声,立时便成了宽如指、薄如纸的丈余长的面片儿。饭未到口,眼福先饱。不由便嚷嚷道“怎么我们的还不中?”这时听见师傅高声道"好了”,烩面被盛在一种我们这里特称为“烩面碗”的大海碗里热腾腾地端了上来。油光白亮的面片,香醇浓郁的底汤,青翠欲滴的菜叶,上面堆着鲜嫩酥烂的羊肉,再佐以鲜红的辣椒油,喜欢嗑蒜瓣的就个蒜瓣,好喝两口的再叫几瓶啤酒,加几个小菜,边吃边高谈阔论,一会便吃得酣畅淋漓,通体畅快。“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是吃烩面之乐也。
我从小不爱吃羊肉,受不了它的膻气。吃烩面也是仅仅挑几下面片与青菜。用我老公的话说是完全丢弃了烩面之精华的。但若偶尔去外地,看见“方城烩面”的牌子,口中还是顿时涌出了家乡的味道,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三:家乡的小吃


中国十大美食散文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三:家乡的小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举不胜举。

鱼香肉丝是我们这儿著名的风味小吃。

鱼香肉丝的味道好,看相也不错。一个盘子中有绿油油的青椒,红艳艳的萝卜,黄澄澄的肉丝格外显眼,再浇上火红的辣汤,真令人垂涎三尺。

鱼香肉丝的做法很简单,把肉,胡萝卜。青椒都切成丝备用。在锅内倒入少许油,放入肉丝炒熟,让后倒在盘子里,再往锅里放入生姜,葱,辣椒,番茄酱,料酒等调料爆炒片刻,然后放入萝卜,青椒,翻炒,几分钟后一盆色香味俱全的鱼香肉丝便做成了。

吃鱼香肉丝也挺有趣的,吃胡萝卜时,我总爱先用舌头舔一舔上面的辣汤味。然后再放进嘴里,慢慢品味它内在的味道。有一次,妈妈回来晚了,但还是烧了我百吃不厌的鱼香肉丝,一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筷子,便香喷喷的吃起来,真香啊,辣中带着微甜,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就这样,不一会儿,满满一盆鱼香肉丝就到了我肚子里,弄得满嘴都是辣汤,爸爸妈妈看我这副“狼狈”样,都哈哈大笑起来。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二:家乡的橘子

全国各地都出产橘子,我很喜欢我故乡的橘子。

下过几场春雨,橘子树的枝条上冒出了许多浅绿色的嫩芽,过了十多天,枝头上开满了像雪一样的白色小花,微微春风吹过,远看去,就像一只只白蝴蝶在翩翩起舞。当你走近橘树,一丝丝清香会钻进你的鼻子,沁入你的心房,令你醉而忘返。

天气一天天变暖,小橘花纷纷落下,树下便像铺上了一层薄薄的雪,绿豆般大小的橘子也争先恐后地往外冒。这时的橘子翠绿翠绿的,捏一捏硬硬的,味道又涩又苦,根本看不出是橘子;橘子一天天长大,你再看,有葡萄般大了,橘子的形状就出来了,它表面皱皱的,就像一个历经风霜的老人的脸样,这时的橘子泛着青青的颜色,味道又苦又酸,根本无法入口,你嘴再馋也不能吃;到了七、八月份,橘子长成苹果般大小,表皮已经光滑了许多,淡青中渐渐泛黄,这时橘子的味道酸中带甜,你如果嘴馋又不怕酸,就可以摘一个尝一尝,可别吃多了,吃多了牙齿会酸掉的;中秋节前,橘子成熟了,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橘子,就像挂着一个个小灯笼,看着是那样诱人。

成熟的橘子个大味浓,你摸摸它,皮柔柔的,软软的,光溜溜的真可爱。当你把它黄黄的皮剥开,就可以看见那鲜嫩的果肉一瓣瓣的紧挨在一起,像一个个小朋友拥抱在一起,似乎还在窃窃私语,你摘一瓣尝尝,甜津津的,让你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

橘子不仅好吃,作用也不少,它有丰富的营养,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橘子的皮可以入药,顺气开胃,还能提神呢!我非常喜欢我家乡的橘子,因为它陪着我健康成长。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我家乡的橘子?是不是也想亲口尝一尝我家乡的橘子?那么,请到我家乡来做客。

中国美食有哪些写散文

提到美食,满是色香味,尽是形意养。
曾几何时,美食于我并无概念,仅是钟情的那个食物而已。印象里,回家吃到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爸爸骑车带我去赶会吃到的肉包子,学校餐厅里打到美味的蛋炒饭,大学宿舍里乳山舍友带来的熏鲅鱼、临沂舍友带来的煎饼、惠民舍友带来的红富士苹果……我的美食概念大都停留在这些点上了。也正是这些美食串起了家人、朋友对我的爱,很无私,很温暖。
斗转星移,美食于我又多了份责任。因为我已为*、为人母,更希望把自己对家人、对生活的爱落实到餐桌上的一粥一饭、一汤一菜之中。尤其为了让孩子能够吃的营养健康,我把研究美食当做一门课程来对待,*里的豆果美食成了我的最佳搭档,按照上面的食谱要求,收集食材,置备厨具,进行试做,成功做出了可爱的小猫豆沙包、美味的烤翅、糖醋排骨……只为奉上我的母爱,能够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转眼当下,美食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这个和平美好的时代里被彻底放大了出来。从大手笔的《舌尖上的中国》,到厨艺比拼类、美食养生类节目纷纷搬上荧屏,美食的故事、美食的乐趣娓娓道来,美食的方法、美食的营养传播出来,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美食讲述中国故事,美食节目已成了人们追逐的热点,成了传播中国特有文化的最佳途径,成了中国软实力的特有体现。“因为爱中国美食,所以更爱中国”悄然兴起。
此情此景,思绪再次飘飞。怎会忘记那个小米加*的抗战年代、那个一口炒面一口雪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艰苦卓绝,正是革命前辈们凭借不怕吃苦、勇于拼搏、敢于牺牲的精神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换来了这个可以安享美食的时代。至此,美食有了另一种诠释,美食是一种赞美,赞美革命先辈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精神;美食是一种致敬,致敬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和牺牲精神。唯有安享美食,不忘致敬。
我爱美食,爱美食传递的爱,更爱我们这个安享美食的伟大时代。
版权作品,未经《短文学》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

家乡就像一颗小巧俏丽的明珠,坐落在崇山峻岭的万绿丛中。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摘录一篇名家关于美食的散文

古清生,本人很喜欢的一位作家,特此推荐。

《锅巴粥》

早年用比较原始的炊具做饭,其中的铁锅和鼎罐,就是极易产生锅巴的。锅巴是贴在锅底的,吃到它时,坚硬无比,江南人家喜欢将锅巴捣碎,加水煮成锅巴粥,居然香喷喷的,比正常米饭好吃。锅巴的极品,则是用柴草灶铁锅焖饭焖出来的锅巴,金黄色泽,脆而不焦,加米汤来煮,吃时只需几根咸萝卜条,是令人胃口大开的。今时也有专门的酒店*锅巴,用米汤来煮,这是一种波普*,像网络文学,然其味道也佳,去年在黄冈小居,与黄冈文人熊文祥、何存中、陈明刚、王浩洪几位兄长在东坡赤壁边上大饮,饮毕便喝锅巴粥,锅巴粥内还加剁碎了的地菜(荠菜),不仅是香,还有地菜散发的清苦味,直觉得是喝在天堂。
不过,在黄冈吃锅巴粥,留在我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前年上黄梅的老祖寺。黄梅著名的寺有四祖寺、五祖寺和老祖寺,前二寺分别是道信与弘忍主持。五祖寺要多言几句,五祖寺座落在东冯茂山,简称东山寺,佛学有关六祖慧能的传记云:慧能姓卢,河北涿县人,其父谪官岭南,其靠*柴养母,偶听《金刚经》有所悟,打听来自东冯茂山禅宗弘忍,就从珠江追过长江来到五祖寺,在寺中碓房踏碓八个月,东山禅众达七百人,慧能之累可见禅心。有一天,弘忍为考禅众对他的禅学的理解,也作传授衣钵的准备,就命各人作偈呈验。当时神秀为公认衣钵传人,便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看罢对禅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请诵之。慧能呆碓房里听见七百多和尚大声诵偈,觉得很一般化,决无禅意,就也作一偈,他不识字,就请人题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偈是了得,立即让弘忍法师转念,决定将衣钵传给慧能。五祖寺后面有棵奇树,每枝的下端有多曲,上端直,像竹竿投在水中的倒影被波浪扭曲了端处,不知与禅何关。
看了五祖寺,想想老祖寺也得去。老祖寺在黄梅苦竹乡紫云山上,紫云山上多巨石,石上生竹林,有野山羊昂昂地叫。抵达老祖寺,天已黄昏,没有人往来,只有虫鸣,就在庙里住,吃斋饭。唯一的主持是魏师傅,时69岁,女,剩一颗上门牙孤悬,戴顶黑僧帽。她用柴灶铁锅煮的米饭,灶边埋有一罐,煮饭时将若干米汤添入其中,饭吃罢,用热米汤泡锅巴,真是香到正处。菜只有两样,素油炸豆腐条,咸萝卜条,吃得是美美的,灯是一根长明烛,门外的山顶悬着一个月亮。
老祖寺是日本空军轰炸了的,废墟上的庙为若干年前重修,气宇不及从前,庙舍破落,睡香客的客舍时,床头有一个大洞,漏夜山风像一只挠人的手。
说是今时炊具有鼎新之势,用芯片控制的电炊具已经烧不出锅巴。想想要说一下鼎罐这个炊具,鼎罐只有在僻壤的乡间偶尔能够看到了,它与铁锅一样,是铸铁制件,样子像故宫里面的那个鼎,惟没有两耳和三足,一个尖底,渐次的圆往上大起来,上面有一圈直圆的边,两边对称有四个小孔,穿铁丝做提手。一般鼎罐是用木盖,也有的是铸铁盖,与鼎罐成套。鼎罐可以煨汤,也可以焖饭,去年在马家村一个铁匠铺,还见有鼎罐吊在烧铁炉之上,里面煨着黄豆与猪脚。史上记载,鼎是夏商时就有的炊具,有很多意表宏大与权贵的词都用上鼎这个字,得天下便是“问鼎中原”,富豪人家是“钟鸣鼎食”之家,鼎食说的是列鼎而食,吃饭时排列着许多的鼎,跟三里屯同里酒巴的自助餐一个样子,食物的丰富性可以想见;鼎也是显得比铁锅高贵得多,鼎铛玉石这个词是说“以鼎为铁锅,以玉为劣石”,意即乱糟蹋粮食。纯粹是放在现在来说,很难想通一个煮饭煨汤的铁罐,其形也拙,其容也陋,何故被帝王看上,把它作为权力的象征。那故宫里,鼎是镏金的,据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打给德国皇帝的报告称,俄兵专干从鼎上刮走镏金的卑劣勾当。
以前做饭,也用过鼎罐,它还是容易将大米炭化,假如没有这个缺点,鼎罐是真好。焖锅巴里含有人生的平衡术,或曰中庸思想,那锅巴焖起来少一把火不香,多一把火焦煳又苦不堪言,惟有火候适中,脆而不煳,金黄颜色,芬芳弥漫,以其煮粥,文雅的苏州人称锅巴粥为“百把铲刀汤”,读之便令人联想到主妇们挥铲起锅巴的样子,有香自远方而来呢。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四:我爱家乡的小吃

家乡座落在一个享有“小南京”之称的浦市镇,那里的山水美如画,而那里的小吃在镇上也是远近驰名的,不过,我们家乡最有名的就要数饺子了。

做饺子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不是很简单。

首先,从集市上*来新鲜的肉,把它切碎,剁成肉馅儿,然后将早已准备好的面粉放进一个盆子里,再加入适当的水,就可以和面了,三下五除二,面就和好了,接着把和好的面团放到蒸板上,拿起擀面杖,将面团擀一会儿,饺子皮就好了。但是你一定要注意,饺子皮不能太薄,因为太薄了,饺子皮里的肉馅儿会不听话,从饺子皮的缝隙当中钻出来;饺子皮不能太厚,因为太厚了,饺子放到水里煮就不那么容易熟。所以,饺子皮一定要厚薄适中,恰到好处。

饺子做好了,就要把它放到沸腾的开水里煮,煮饺子一定要有耐心。过了两三分钟,饺子在水里自由自在地东躲西藏。又过了一会儿,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水里活蹦乱跳,嬉戏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锅子里面的饺子也一直在沸腾。过了不久,我见时间已到,便连忙拿来一个碗,盛了几个饺子,我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了嘴里。哇!真好吃,一股淡淡的汁水从我的嘴角里流了出来,真是只羡饺子不羡仙啊!我细细地品味着那个味道,就连天上的神仙也难得几回闻。我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无法形容、说不出的感觉,似乎没有比这更好吃的东西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说:“我以饺子为天!”家乡的饺子有着家乡那独特的味道。

以上就是优秀啦整理的中国十大美食散文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三:家乡的小吃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优秀啦。

与“中国十大美食散文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三:家乡的小吃”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中国四大名酒 国家级名酒

中国四大名酒 国家级名酒

时间:2023年01月08日



最新文章


公司介绍  联系我们
  鲁ICP备2021028409号-16

优秀啦 淄博机智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