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哈尔滨大桥坍塌结果【哈尔滨大桥引桥坍塌:源自设计不当?】 黑龙江松花江公路大桥介绍?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哈尔滨松浦大桥介绍?

哈尔滨松浦大桥于2008年5月25日开工建设,2010年10月13日建成通车。是哈尔滨市规划的城市中心区重要越江通道之一,是省、市城建重点大项目。
大桥介绍
哈尔滨松浦大桥是哈尔滨市自行组织建设的第一座跨江大型桥梁工程。该桥南起松花江南岸道外区南勋街,北至松花江北岸永胜路,毗邻黑龙江科技大学,路线全长4.027公里,由南引桥工程、跨江大桥工程和北引桥工程三部分组成。其中主桥采用钻石型独塔双索面斜拉桥,结构为半漂浮结构体系,主塔高160米,主桥长476米(其中主跨268米,边跨208米,跨度位列我国大跨度独塔斜拉桥第八位),采用钢-钢筋砼叠合梁结构;引桥长度3450米,采用钢筋砼连续梁结构。主桥桥宽39.5米,双向八车道,设计车速80km/h,最大可满足高峰小时9800辆通行能力,跨江大桥两侧各设2米宽的人行道。桥梁设计荷载采用城市A级,桥下净空不小于10米,可满足松花江三级航道通行需要。
2011年11月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的国家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的奖项目中,哈尔滨松浦大桥工程获此殊荣。
交通作用
松浦大桥是哈尔滨市建桥史上工程规模最大、工艺和科技含量最高、综合建设条件最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在国际上亦属特大型桥梁工程。该桥建成后,极大缓解了原来只有松花江公路大桥一桥承载两岸交通的压力,提高南北城区大交通联网组织能力,对推动哈尔滨市“两岸繁荣”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桥通至松北后将与哈大、哈依、哈绥公路紧密相连,构成江北地区重要的对外集散通道,为完善黑龙江省公路交通路网格局发挥重要作用,并有力地促进松浦镇的发展。松浦大桥通车后,松花江两岸居民乘车过江时间将由原来的90分钟大大缩短,时速80公里,5分钟即可过江。作为飞架松花江南北两岸的哈尔滨“龙骨”,松浦大桥的通车使松花江两岸变通途,拓展了城市空间,对构建哈尔滨公交线路的跨江连接新通道,打造哈尔滨“半小时生活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采用技术
松浦大桥是由江中主塔斜拉叠合梁、滩岛移动模架连续梁和北汊悬浇变截面连续梁等多种结构形式组成的超大型跨江大桥,也是位于严寒地区的哈尔滨市首次自行组织建设的大桥。为搞好大桥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将在工程建设中采用多项新技术并开展课题研究。
1、自平衡法工程桩承载力检测技术
在松浦大桥工程桩中首次采用自平衡法进行大孔径工程单桩承载力试验,该方法既节省试验费用,又不占用场地,试验桩可做工程桩使用,该项试验对指导哈尔滨市今后大孔径灌注桩工程桩基检测具有突出的作用。
2、大口径大承载力桩基极限承载力静载试验技术
在松浦大桥南引桥采用静载法对大口径大承载力桩基进行极限承载力试验,这是哈尔滨市工程界首次进行的试验项目,其试验结果对指导哈尔滨市沿江地区工程建设采用大口径大承载力桩基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3、大孔径变截面超长桩技术
大桥的主塔基础采用了大孔径变截面超长桩,桩长95米,上桩径2.5米,下桩径2米。既满足冰体撞力、水流推力和桩身强度要求,又可节约工程造价,提高基础承载力。
4、大体积砼施工水化热的控制技术
在主塔承台施工中,砼达6000立方米,采取合理调整砼配合比、掺外加剂和冷却管等方法控制大体积砼水化热,确保砼的浇筑质量。
5、160米高钻石型主塔柱的爬模施工技术
该技术的难点在于,在东北地区首次采用变截面空箱斜向爬模连续节段施工技术。
6、高寒地区大跨度钢砼叠合梁技术
在我国高寒地区钢砼叠合梁的*、安装和使用中,两种材料能否共同工作是一难题,采用高标号砼、合理的钢梁焊接技术和构造措施,确保砼板与钢梁的可靠连接,使其具有能够适应哈尔滨市高寒期的工作机理要求。
7、移动模架施工技术
松浦大桥是东北地区首次使用移动模架造桥施工技术,该技术的采用可解决江中滩岛软弱地基易沉陷对上部连续梁施工的不利影响和避免汛期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8、斜拉桥抗风性能的研究
为保证斜拉桥颤振稳定,防止发生涡激共振,组织课题开展试验研究,确保大桥在施工过程中和建成运营后的抗风稳定性、安全性和适用性。
9、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鉴于近年来地震灾害对桥梁的影响,对该桥进行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减隔震优化设计及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为结构设计提供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的科研参数支持。
10、施工监控研究
通过分析和计算主桥大跨度系统在施工安装的不同阶段各部位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提出梁和拉索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指导设计与施工安装控制。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哈尔滨大桥坍塌结果【哈尔滨大桥引桥坍塌:源自设计不当?】

哈尔滨大桥引桥采用单柱墩这种形式,大货车的力量若全部集中在一边,达到桥梁能够承受的临界点,可能就会出现侧翻坍塌。但单柱墩这种设计本身不见得科学,而承建方也不一定会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规范操作。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工程耗资18.82个亿、桥梁全长7.13公里,是当前松花江流域最长的桥梁工程。在建设当初,该项工程还曾申报鲁班奖,但是8月24日大桥引桥垮塌造成3死5伤的事故让相关建设方的这个梦想已经化作了南柯一梦。
设计不当可能是主要原因
事故发生以后,虽然哈尔滨官方初步判断事故原因为车辆超载所致。但是依旧无法消除社会和业界专业人士的质疑。
8月27日下午,哈尔滨市*通报了坍塌桥梁的设计、承建和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为哈尔滨市政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为福建省交建集团工程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黑龙江百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而三家单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自称严格按规范操作。
尽管住建部派出一个7人专家组进行了现场调查,但是截至记者发稿时,依旧没有相关结论出来。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桥引桥匝道的坍塌呢?
在大桥事故发生以后,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许云飞仔细查看了网上关于倒塌匝道段的图片,他对记者表示,该段匝道梁体长121米、宽9米、坡度3.5%,但是其接近桥下路面部分的道路为原地浇筑形成的梯形路基,靠近高架桥主干道部分则是由两个相距约40米的单独桥墩承托的两车道桥面。
许云飞个人认为,该段匝道只有两个单柱墩支撑,这可能是它坍塌的主要原因。
“单柱墩这种形式,大货车的力量全部集中在一边,如果达到了它能够承受的临界点,有时就会出现侧翻坍塌。”许云飞说。
这也得到了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桥梁系教授、桥梁结构分析与施工技术专家胡兆同的认同。他表示大桥由中间的一个桥墩支撑,如果让处于中间的桥墩受力不均匀,很容易就对会桥墩造成一定影响,比较严重的后果就是会使得大桥坍塌。
而这种单柱墩形式导致的桥梁坍塌事故也早有先例。不少专家认为,以上事故桥梁如果采用的是双柱墩,坍塌事故或许就可以避免。
建筑工程设计滞后于研究
哈尔滨官方得出的超载导致倒塌的结论也并非没有依据,哈尔滨市有关专家表示,在设计上,该段匝道桥的载重能力为单向50吨,但是根据官方的说法在该匝道上引发事故的四辆车有一辆车货总重22吨,其他三辆车由于经过改动,其车货总重超过400吨,这远远超过了该段匝道的承载能力。
但与8月24日和25日两次发布会不同,8月27日哈尔滨官方在进一步公布事故车辆的信息时并没有再提及四车超载。
许云飞倒是认为,该段匝道单向50吨的设计承载能力可能说明了它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据了解,哈尔滨该高架桥设计荷载为城-A级(公路-1级),根据该级别,单车的最大重量不得超过55吨。许云飞说,桥梁的承载能力应该按照它能够允许的最大通过载重来确定,以单柱墩桥梁为例,应该考虑到其桥面一侧都是55吨载重车辆相接行驶或者停留,而另一侧没有车辆时的极端情况。哈尔滨大桥及其引桥在建设过程中是否有这样的考虑,目前外界并不了解。
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礼立教授告诉本刊记者,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突然坍塌的原因归结到设计的可能性比较小,他表示目前在我国桥梁设计上国家有严格的设计规范,如果按规范执行,几乎不可能出现因为设计原因而造成的坍塌,在已有的桥梁坍塌事故中,超载、撞击、施工质量是三种比较大的可能性。
但是许云飞表示,设计规范也有存在不科学的可能性。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由于很多研究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以及收入要比设计人员低,因此很多工程的研究和设计出现了一些轻研究、重设计的情形,在很多方面,也都是相关设计人员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而这种状况的出现并不利于建筑工程基础研究的向前推进。
“我们的一些建筑规范,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像单柱墩的一些使用,如何规范单柱墩的使用,现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许云飞说。
设计不合理是以往事故主因
研究发现,这些年我国的一些桥梁坍塌有很多都与设计不当有关。河海大学教授吉伯海等人不久以前曾对2000年到2010年期间,国内媒体报道过的我国85起桥梁(地震灾害导致的除外)塌陷事故进行了原因分析。
吉伯海等人发现,超载虽然是造成这85座桥梁坍塌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排名第一的是“施工设计不合理”,一共35起;占了41%;其次是撞桥,一共13起;再次才是超载,一共11起。
通过对具体事故原因的分析,吉伯海他们发现,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结构不合理、计算有误、施工图不完善、施工方法不当等。只是这类事故多发生在桥梁施工阶段,建成桥梁发生类似事故的比率相对较低。
哈尔滨大桥引桥匝道在坍塌以前,并没有受到意外撞击,因此这个因素可以排除。而在超载、施工质量和设计不当中,谢礼立表示,目前由于没有权威的调查结论,还不能作结究竟是那一种因素所致。虽然很多人将原因归结到设计上,但是也都不是在现场做出的一些分析,其结论并不一定可靠。
“我们应该期待最终的权威调查结论。”谢礼立说。
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目前哈尔滨大桥的引桥中,和坍塌匝道设计相同的共有5对,若真是设计问题,其余匝道也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目前我国的城市立交和高速匝道也都多采用单柱墩结构,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减少占地面积,桥的形体美观,但是否也一样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呢?
毕竟,大桥采用单柱墩这种设计本身不见得科学,更何况承建方也不一定会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规范操作。
黑龙江松花江公路大桥介绍?

黑龙江松花江公路大桥于1983年5月动工修建,1986年8月30日竣工。大桥规模巨大,结构新颖,呈剪子形状,全长1565米,是当时全国公路桥之最,也是解放后五十年来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上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永久性公路桥梁。
全线贯通
2011年7月21日24时,哈尔滨市松花江公路大桥新桥进行最后一段合龙,实现主桥和东引桥、河鼓街接线桥、友谊西路接线桥全桥贯通。
由于合龙时所用的混凝土温度要在15℃到17℃之间,又时值暑伏天气,设计者根据冰城独特的气候特点,经试验使用了“哈尔滨特色”的合龙方式。
桥梁意义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的建成,结束了江南江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历史,它贯通了哈尔滨至黑河、萝北、满洲里等国道干线,成为全省公路交通的枢纽,对沟通全省城 乡物资,文化交流,促进科技进步,发展旅游事业,加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松花江公路大桥于1983年5月10日动工修建,1986年8月30日竣工,历时三年零四个月,大桥规模巨大,项目繁多,设计标准高,施工技术先进,结构新颖,呈剪子形状,给人以偌大个松花江轻松的被一刀剪断之感。 松花江公路大桥是北国冰城哈尔滨的一个著名旅游胜地。伫立桥头,极目远眺,太阳岛风景区尽收眼底,滔滔东去的松花江水在脚下奔腾,好一派壮美风光。
总投资6.66亿元的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历时17个月的紧张建设,将于28日凌晨在冰城市民的翘首期盼中实现全桥通车。冰城又新增一条过江大动脉,跨江南北交通“中轴黄金线”将得到疏通。
据了解,2011年9月28日后,江北往江南方向行驶的车辆,可通过直行引桥、下桥转盘直接行驶到哈药路、友谊(东)路。江南向江北方向行驶的车辆,可从二环桥直接驶上老桥。通车后,现实行的江北来车在友谊西路调头方式将取消。
据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建设项目负责人林树辉告诉记者,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在立项时,国家发改委将新桥定名“松花江大桥”,这是因为松花江上还没有一座桥是以这条江命名的。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自2010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四季施工,昼夜不停,是哈市建桥史上获批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基础设施项目。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以上就是优秀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优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