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秀啦 > 知识 >正文

阿昌族春节“吃春客”是怎样一种习俗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

更新:2024年03月03日 15:18 优秀啦

阿昌族春节“吃春客”是怎样一种习俗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优秀啦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阿昌族春节“吃春客”是怎样一种习俗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

阿昌族春节“吃春客”是怎样一种习俗


阿昌族春节“吃春客”是怎样一种习俗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

阿昌族原始宗教的观念中,秋神看不见、摸不着,只在各自心中。秋神的驻足处,是八棵粗大、高挑、标致的头秋的顶端。这八棵头秋在秋场上分成四组,对向并排分列,一边四棵,组合成一个高度很高的门形秋架。因此头秋又按大小、长短分别称作:头门、二门。头门、二门都被秋头用专门*来的红布,恭请寨主挂在秋杆尖上。阿昌族乡村小伙子,只要能在扛秋杆时扛回头门、二门,全寨赞扬,全家荣光。阿昌族祭祀秋神活动中,竖立秋杆,拆除秋架时,女人不能参加。平时里,女人可以使秋千。而且,阿昌族男女老少,都喜欢使秋千。创造有许多阿昌族秋千使法。民间比较流行的有:单脚踏板的“甩秋”、“镰刀秋”,双脚立板的“姑娘秋”。使秋千者一会腾空,一会府冲。时而像雄鹰展翅,时而像猛虎捕食。乡村出了许多秋千高手。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


阿昌族春节“吃春客”是怎样一种习俗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

春节习俗——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

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阿昌族春节“吃春客”是怎样一种习俗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

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此外,也有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截止2000年人口为33936人。

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三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阿昌族在汉文书中,有“峨昌”、“获昌”、“俄昌”等字音相近的名称。阿昌族的先民早在公元2世纪就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公元13世纪,始定居在今陇川、梁河地区。

阿昌族的男子一般穿蓝或白色的对襟或大襟上衣,有的还打包头,但许多人都已穿现代衣服。阿昌族妇女服饰有三种类型。一是云南梁河县的,以打包头为显著特点。二是云南陇川县腊撒的,穿藏青色对襟衣服和短到膝下的筒裙,小腿裹绑腿,胸布满银饰,腰系银链子。三是陇川县户撒的,身着各色裤子(已婚的穿筒裙),再扎绣花长飘带(腰带)。对襟衣服上的纽扣,都是用银币做成,以此同汉、傣族的服装区别开来。

阿昌族妇女的飘带特别的引人注目,黑底上用各色(主要是红、黄、白)丝线绣出各种花纹,光彩夺目,十分好看。关于美丽的飘带,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户撒阿昌族姑娘原来不扎腰带,一位最有名猎人的女儿,为了偷偷学习父亲打猎的本领,扎着腰带勤学苦练,暗暗地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身的好武艺,连拜她父亲为师的小伙子都不如她。霜降射箭比赛时,她得了第一名。姑娘们问她,怎么成了神箭手?她讲了扎腰带打猎、干活的好处。从此,户撒阿昌族姑娘都向她学习,扎上了美丽的绣花腰带。腰带扎好后故意在身前一侧留一长一短两截,长的拖地,短的至大腿,风一吹来,或快步走时,腰带像一对彩龙飞舞,所以又把腰带叫飘带。干活时,把飘带往腰上一绕,姑娘则显得更精神。

阿昌族有嚼烟的习俗。大家聚在一起时,无论男女都要互相敬送,接待客人时更是少不了。嚼烟的原料是一种辛辣而有香味的植物—芦字,加上“撒挤”(一种用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熬成的黑褐色胶状混合物)和少量熟石灰、烟丝。放人口中咀嚼一会,口中唾液便会变成红色。据化验,上述混合物中含有少量生物碱,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对口腔和牙齿有一定保护作用。嚼烟的唾液还可治疗蚊虫叮咬伤。如有蚂蝗爬到腿上,吐一口嚼烟唾液在蚂蝗爬处,蚂蝗就会自动掉下来。

传统节日以及颂扬开发自然和驯服野兽的英雄事迹等。同时,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与宗教信仰也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很多传统节日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阿昌族的节日因地区的不同而内容略异,但总体上基本是一致的。

阿昌族长期与汉族、傣族等杂居,岁时节日习俗深受多元文化影响,阿昌族将汉族、傣族的一些节日移植过来,嫁接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将异文化与本民族文化重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阿昌族的节日繁多,内容丰富多彩。

阿昌族春节

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阿昌族在正月年节即将来临之际,便要准备春联、年画、鞭炮、新衣等,家家户户还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新春。年节一到,阿昌族家家都要在门上贴对联,贴年画,并宰鸡杀猪。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当时还要守岁,全家老小围坐在火塘边,抱着麻枥树柴块儿,烧起熊熊大火,一直到深夜。阿昌族守岁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叫腊福的穷苦人,大年三十*不起年货,他一时性起,抱来一大堆麻栎树枝,烧起熊熊大火。半夜时分,堂屋中央突然掉下一根碧绿的树枝,腊福感到奇怪,捡起树枝扔进了空米囤,不一会儿,空米囤盛满了白米。阿昌族人得知此事后,每到大年三十晚都仿效腊福,以求米粮满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阿昌族烤火守岁的习俗。过年时,人们要走亲串友,还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阿昌族地母祭

又称地鬼祭,云南省梁河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马日、五月二十八日、六月二十五日举行三次。

雨水拌金沙做成太阳,又用雨水拌银沙做成月亮,还用五彩石做成了天,最后用自己的 *** 做成太阳山和太阴山,此后男人就没有了 *** 。遮米麻拔自己的脸毛织地,从此女人没有了胡须。随后血流成海,世界有了生机。天公与地母的结合,产生了人类。天公教会人们狩猎、熟食与筑屋;地母教会人们刻木记事,用占卜和咒语来躯赶疾病和灾难,因此天公和地母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祗。祭祀仪式在大青树下举行,祭祀时不得动土,不能舂米。第一次祭祀,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全寨人平安。届时,全寨阿昌族忌工一日,各户去一男人聚餐一顿,不准外人进寨,以免不吉。第二次祭祀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牲畜兴旺,祭毕,共商牧畜之事。第三次祭祀,祈求地母保佑五谷丰登。到时全寨聚集在一起,设供焚香,行祭祀之礼。祭毕,阿昌族将洒有鸡血和贴有鸡毛的竹片插在每块田里,边插边念咒语,祈求丰收和驱逐灾害。

阿昌族清明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这一带的阿昌族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进行大清扫,节日这天,各家各户清扫祖先墓地,以表示对先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有的人家这一天还请佛爷念经。清明扫墓不仅祭扫自己家的祖坟,还要祭拜本民族的英雄和所敬仰的亡灵。

阿昌族泼水节

又称桑建节或浇花水节。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节期四天。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采椎栗花。相传,桑建是阿昌族椎栗树神的名字,他战胜恶魔,给人们带来了幸福。节日里,身着盛装的阿昌族青年男子汇集起来,进山采花。行进途中,要由一人在队伍前面挥舞阿昌刀,其他人边走边放枪,到山上采花前还要放鞭炮。采花返回时,一路上要敲象脚鼓。留在村里的阿昌族妇女们早已准备好苏子把把,听到枪鸣,立刻到村外迎接采花队伍。小伙子们向姑娘献上椎栗花束,姑娘们将把把献给小伙子。吃完把把,大家一起边歌边舞回村。村里的老人们早已在广场上立好了竹竿,迎接采花队。人们来到场地,把椎栗花一圈圈扎在竹竿上,使之成为花塔,有的则做成花轿。夜晚,阿昌族人边围着花塔、花轿,载歌载舞到深夜。第二、三天的活动主要是浇花,男子敲响象脚鼓、锣等,扛着四色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则排成一长串到河里挑清水来浇花塔、花轿,并用清水沐浴花轿里供着的佛像。第四天是节日的 *** 。人们互相泼水祝福。首先,阿昌族请村子里五十岁以上的老大妈按年龄依次排成一排,姑娘们将清水泼洒在老人们的衣袖或手里捏着的汗巾上,以示消除灾难祝福长寿。然后,阿昌族未婚男女青年互相泼洒。泼水用的器具必须干净,水也必须是清水。泼水时还得先用歌声问对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则先由男的主动泼,女的后泼,并互相祝福,说声“阿弥陀佛”。

泼完后,有情者则相约到草地或山坡上对歌,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在户撒、腊撒一带的阿昌族中,有浇花水节,这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的节日。节日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三月间举行。这一天,阿昌族青年男女们三五成群地从一个寨子逛到另一个寨子,用新盆盛水,互相浇泼,十分热闹。浇水后,相互邀约,成群地来到村寨外河边或林荫草地上,互相对唱情歌,倾吐彼此间的爱慕之情,有的甚至借此机会确定了恋爱关系。

阿昌族祭色曼

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分两次举行,一次在农历五月,另一次在农历七月,祭祀之日必须是牛日或猪日。

色曼是阿昌族所信奉的诸神的化身,山、地、水诸神均包括在色曼内,这两次祭祀,旨在祈求色曼保护寨子。色曼庙有三种样式,一种是在寨旁立一根石柱或木柱,柱的顶端安放一块石板或木板;一种是用土夯成宽一米半高二米的墙,上梁盖瓦;一种是在祭供前临时盖个小庙。

阿昌族火把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下旬举行。

节前,阿昌族家家户户要*松木火把。据说烧火把是为了驱逐疾病,以祈人畜兴旺,节日这天,家家户户要吃米线,比较富裕的人家要吃火烧小全猪。当夜幕降临,阿昌族人燃起火把,先在室内转一圈,将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邪保安。然后,全寨阿昌族人手持火把汇集到寨内广场上或原野上,再绕村寨、山坡和田地漫游,以祈消灭虫害、预祝丰收。最后青年男女聚集在广场上,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到深夜。跳舞时,由一个最善歌舞的人领头,其余的人均双手叉腰跟在后面随唱,唱一句、舞一步,旁观的人也常常呐喊助兴,场面十分热闹,常常通宵达旦。

阿昌族祭塞们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节日,每年农历七月的马日举行。

“塞们”是一个士兵头领的名字,也代表战神。相传在一次战斗中,塞们被敌方打死,这天正好是七月马日,后来塞们变成神。故每逢这天,阿昌族就要用整猪来纪念他,祈求他保佑村寨平安,人畜安康、五谷丰登。平时,如果村里有什么损财、灾祸等,人们要临时祭求塞们。

过去,遇到战祸,也要祭塞们,以保佑战胜敌方,士兵安全归来。

阿昌族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八月十五这天早上,阿昌族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阿昌族赶摆

赶摆又称做摆,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原则上是每年过一次,但因赶摆消耗太大,因此也可以三四年过一次,时间一般在农历八、九月间,节期三天。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因而,赶摆从内容到形式与傣族大致相同。阿昌族认为,赶摆可以使五谷丰登、村寨安宁、人丁兴旺,他们还认为,赶摆是一种积德的事,将来死了,灵魂可以上天过好日子,不再受苦受难。赶摆前,阿昌族人要准备大量的猪肉、米、油、纸张、香烛和七尊菩萨。赶摆期间,主办寨子有大量的来客,必须要热情款待,提供吃住等。做摆的三天里,人们全在赶摆场上吃喝,由于人多时间长,加上节期饭菜必须有肉,花费惊人,故此俗现已不多见。节日头一天,阿昌族敲锣打鼓,到佛庙迎佛,等佛像一到,人们献上供品,当晚狂欢。第二天是最热闹的一天,清晨,人们要拜佛祖,听佛爷讲经。早饭后,鞭炮一响,表示绕佛寺*开始了,各街立刻挤满了人,*队伍最前面由几个阿昌族小姑娘抬着供品,最后是几尊佛像,另外有几个人边走边撒米花,几个人不住地放鞭炮,最后有锣鼓队。*一直延续到下午。晚饭后,人们照例狂欢一番。第三天是赶摆的尾声,外寨人纷纷离区,本寨的人们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杆,系上旗蟠,据说高杆可以指引人找到天堂里的位置。最后,阿昌族人聚在一起美餐一顿,赶摆即算结束。

阿昌族换黄单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十月间择日举行。

届时,各佛寺所辖区的群众要抬上香烛、纸以及食物,同时还要将准备好的佛像穿的黄单和在佛寺里挂的各种布单,一起送到佛寺供祭。到寺院后,阿昌族先进香拜佛,然后由佛爷为进香拜佛的人们把新黄单给佛像换上,以示其信仰的虔诚。

阿昌族出洼节

意为送佛出寺。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这时节,农田收割完毕,进入农闲期,故取消进洼节的禁令,阿昌族青年人可以自由玩乐。十五日,全寨的未婚小伙子带着花纸,敲着象脚鼓在寨中*,阿昌族老人们则进佛寺烧香,并要把以前进洼时放在寺院佛座后面的供品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阿昌族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进佛寺拜佛。十七日,各寨青年男女集中,要听本寨佛爷讲诵经文,然后,人们欢歌纵舞,互相祝贺。阿昌族青年男女从这天起又可以谈情说爱,缔结姻缘了。

阿昌族撒种节和尝新节

八月十五日举行。

这个阿昌族节日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个年逾古稀的阿昌族老婆婆,每当农历六月中旬的收获季节,总是精心地选留各种谷物的种子,然后分给各村寨的人,帮助乡亲们提高产量。为此,她受到乡亲们的爱戴。老婆婆一年比一年老了,终于在一年的八月去世了。人们为了弥补老婆婆没有吃到新粮的遗憾,就在她灵前供上新米做的饭。这之后,乡亲们为了纪念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老婆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第二年春天,人们珍重地把她留下的种子撒到田里。由此,又形成了农历三月初十的撒种节。

撒种节和尝新节的传说有很多种,一种传说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农历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农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厚的爱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去世。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的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日的撒种节。还有的传说认为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天狗向天神借来谷种,从此阿昌族祖先才会种谷子,因此,这一天要“尝新”来感谢天狗。

每年清明节前后,每户阿昌族人家都要选择吉日到秧田做象征性的撒种,并在秧田间插桃枝、李枝,在天边烧纸钱,献饭菜祭品,求田公地母保佑丰收。据说插下桃枝、李枝后,谷物就不会漂浮,并且生根快。撒种节期间,年前出嫁的姑娘和丈夫要带酒等物品回娘家过。

农历八月十五举行尝新节这一天,阿昌族必须用刚收割来的新谷做晚饭,如果自家的稻谷尚未成熟,要向别家借新谷。饭熟后,分别祭献祖宗、财神、谷神,先拿一碗新米饭喂狗,然后全家人才能共进晚餐,欢欢喜喜地品尝新米饭。当年出嫁的阿昌族姑娘,这一天一定要带着礼物回娘家过尝新节。撒种节和尝新节这两天,阿昌族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的习惯,打扫庭院、房屋,准备鱼肉、米线、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子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上一株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随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饭,杀上一只肥鸡,摆在祭桌上,缅怀祖先。并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团聚。饭后,男子穿着蓝、黑或素色对襟短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围腰,颈上挂银质项圈,项圈上系有银链、银须、银元等装饰;少女则将辫子盘于头顶。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阿昌族赶会街

赶会街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古老的传统习惯,阿昌语叫“熬露”,汉语叫会街。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是阿昌族迎接“个打马”(阿昌语:菩萨)返回人间的宗教节日。从农历九月初十日起过五天。届时阿昌族要赶五个街子,一天一街,一直赶到十四日。在此期间,姑娘、小伙子晚上不睡觉,负责收斋米、煮斋饭、供斋等活动。原是在农闲时择日举行,现在一般集中在“十一”时候举行。节日期间,阿昌族男女老幼,人人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会街”东边是耍花灯的队伍,五彩的宫灯、莲花灯、吊灯上下飞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西边敲着象脚鼓的阿昌族青壮年大汉,可使人想到遥远的年代;北面是无数的人群簇拥着一头逗人喜爱的“白象”。耍白象是阿昌会街最富民族特色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用各色彩纸糊身,鼻子用布制成,用绳子通过滑轮牵引。“耍白象”前,一人先藏进象的肚子里。当他用双手来回拉动带有滑轮的绳子时,就会使象鼻子上下左右甩动起来。会街开始,阿昌族男女老少簇拥着白象走出村寨,小伙子们敲着象脚鼓和锥锣,打着彩旗,放鞭炮在前开路,其他人拿着绿叶青枝随后,从四面八方来到会街会场。接着,青壮年男女伴着鼓声,手拿树枝起舞,舞伴对数不限,打镲人始终和击象脚鼓者对着跳,舞步动作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第三次往下蹲时,击象脚鼓者外甩鼓身,鼓尾从打镲舞伴脊背和头上扫过。然后,顺左脚甩回,鼓尾随击鼓者往前,弓腰半蹲,直到碰到地面。同时,打镲人也跟着跳跃下蹲,打响镣,霎间分开镲向地面按去,在未接触地面时即刻前后分开,然后迅速跳起,互相转身侧目。当耍白象活动达到 *** 时,手拿树枝的阿昌族男子,翩翩起舞,发出一次次欢呼“哦——会会!”围观人群也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在欢笑声中,白象的鼻子也甩得更高更勤。

以上就是优秀啦为大家带来的阿昌族春节“吃春客”是怎样一种习俗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与“阿昌族春节“吃春客”是怎样一种习俗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北京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北京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时间:2024年02月09日
厦门有什么特产值得带回家

厦门有什么特产值得带回家

时间:2024年02月09日
无为有什么特产

无为有什么特产

时间:2024年02月09日



最新文章

大年初一为什么要吃素

大年初一为什么要吃素

时间:2024年03月15日
大年初二风俗有哪些

大年初二风俗有哪些

时间:2024年03月15日

公司介绍  联系我们
  鲁ICP备2021028409号-16

优秀啦 淄博机智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