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优秀啦小编整理了阿昌族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阿昌族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中华民族普天同庆、万家团圆的传统节日。那么阿昌族过春节吗?阿昌族也过春节,阿昌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到正月,是富含独特民族传统,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年俗活动。大年三十户主抬祭祀品、叠纸钱,率领儿女祭祀寨神,先祭祀寨头,再祭祀家堂祖宗,最后举家共进团圆年饭。除夕晚上,主妇挑灯到菜园挖坑,点一蓬瓜,点一窝豆。传统观念认为,除夕晚上抢栽的瓜豆、瓜秧和豆苗,更易丰收。除夕老人熬夜守岁,凌晨童男吟诵财门调,从大门外到堂前,逐户开财门。
初一女人休息,男人凌晨争挑第一担水,老人清晨供斋祈福。初一不能舂碓,要给农具、果树、牛马贴红纸条,早饭后全体青壮年村民敲锣打鼓去远山砍秋杆。初二阖村举寨树秋架、祭秋神,当晚在秋场舞狮子,说四句,唱灯调。当年安排要玩春灯的乡村,所有参加玩灯者,要净身净手,清一色男性躲到乡村小树林,熟悉彩排戏文台词,以准备在初二晚上,在乡村秋场戏台上,闪亮登场。春灯表演从满天星空的大年夜,持续表演到皓月当空的小年正月十六,才曲终人散。初二开年后,新媳妇回娘家拜年,按家族“割道”,一家家吃春客。阿昌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艳丽盛装,高高兴兴过新年,姑娘小伙走村串寨,谈情说爱,风雪迎春。直到正月十六,秋头户主邀约寨人拆下秋架,谢送完秋神,议定好来年的秋事社祭活动后,春节宣告结束。
祭寨神
祭寨神是阿昌族春节的传统年俗、古老民俗。阿昌族崇尚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自然崇拜的核心是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寨神,是神格最高的神灵。用阿昌族语言,梁河县叫“瓦当”,“瓦嘎”;陇川县叫“色曼”“色勐”。每年春节大年三十,需要举寨出动,家家户户都要敬拜。寨神,一般设在寨头村边,通常是一棵大树古树老树。在阿昌族社会生活里,有寨神驻足的地方,一草一木,都具有神圣的神灵附体,因此,全体族群成员,都自己自觉的维护乡村寨神附近的古树古木,把寨神依附的大树叫神树。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谁都无权乱砍滥伐,并且人人都有保护其原生态的义务。这是中国乡村最震慑人心的村规民约。
春节祭祀寨神祭祖的古老历史传统习俗,千百年来,一直在乡村盛行。阿昌族的寨神祭祀活动,是一件原始而庄严、虔诚而神圣的事情。由德高望重的男性寨中长辈领衔祭祀。女性不能到场参加。阿昌族的传统观念中,有浓重的性别意识。在祭祀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带有世俗的观念,去奉献神奇的崇拜对象,去喜悦至高无上的神灵。因此,在原始祭祀场,几乎清一色是男子,爷爷率领儿孙,父亲带领儿子。没有男人在家的户主,女人准备好祭品,请血缘相近的家族男子帮助带往寨头祭祀寨神。
祭秋神
阿昌族地区的广大乡村,有春节祭祀秋千神的习惯。每年的春节,村村寨寨,都要虔诚祭祀秋神。每年春节初一,去砍清一色的栗树,初二举寨树立秋杆,一直到正月十六撤秋,送谢秋神止。祭祀秋神仪式,相当繁琐,十分隆重,非常具有民族民俗、历史人文、传统文化价值。滇西阿昌族地区,当年有儿子结婚的人家,约定俗成是当年组织祭祀秋神活动的秋头。春节除夕,秋头要逐家逐户,去敬烟邀请大家帮忙助力。初一清晨,秋头要准备好祭祀品,置办好谢山神的鲜肉一小块、糖两坨、粑粑几块、米酒一小瓶,纸钱、香烛一对。组织乡村父老敲锣打鼓,将乡村扛秋男子欢送出寨门,前往远山砍秋杆。初二,由秋头邀请寨长、寨中长辈,组织父老乡亲,树秋架,祭祀秋神。树秋时,阿昌男子没有使用任何安全保护装置,赤手空拳,在高高竖立起来的秋千架上,操作自如,令人肃然起敬。祭祀秋神活动,通常是在寨佬、寨长,或者在男性长者主持下,敲锣打鼓,杀鸡备酒,伴随全套礼仪和精美祭祀辞,举寨进行。
阿昌族原始宗教的观念中,秋神看不见、摸不着,只在各自心中。秋神的驻足处,是八棵粗大、高挑、标致的头秋的顶端。这八棵头秋在秋场上分成四组,对向并排分列,一边四棵,组合成一个高度很高的门形秋架。因此头秋又按大小、长短分别称作:头门、二门。头门、二门都被秋头用专门*来的红布,恭请寨主挂在秋杆尖上。阿昌族乡村小伙子,只要能在扛秋杆时扛回头门、二门,全寨赞扬,全家荣光。阿昌族祭祀秋神活动中,竖立秋杆,拆除秋架时,女人不能参加。平时里,女人可以使秋千。而且,阿昌族男女老少,都喜欢使秋千。创造有许多阿昌族秋千使法。民间比较流行的有:单脚踏板的“甩秋”、“镰刀秋”,双脚立板的“姑娘秋”。使秋千者一会腾空,一会府冲。时而像雄鹰展翅,时而像猛虎捕食。乡村出了许多秋千高手。
蒙古族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蒙古族春节习俗一:祭祖仪式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
蒙古族春节习俗二:拜年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蒙古族春节习俗三:“查干萨日”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
蒙古族春节习俗四: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蒙古族春节习俗五:初一吃饺子
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又因饺子的形状像元宝,煮熟端上来象征“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四川省文化习俗

四川民俗风情简介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
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免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
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
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
元宵灯会:最初只在正月十五日举办一夜,以后时间越长,规模越大。成都一般在西
门文化公园(青羊宫)举办,场面非常热闹,展出的灯具少则数千,多则上万。过去
灯内点蜡烛,现在用电,太阳灯、碘钨灯以及激光,微波传输,光电转化,使灯更加
奇幻多姿,五彩缤纷。还配有文艺节目,与吃食等。因时间长,观众多达七、八十万
人次。
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
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
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说是公无前278年的那一天
,楚国大夫屈原为国劝主,顷襄王不听,反听谗言,被放逐,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
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辞人,将糯米团、雄黄酒投入江中,免被鱼吞尸体,以
后成俗。吃粽子,雄黄酒、划龙船等活动。现在乐山市利用其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
将龙舟活动扩展为对外经贸洽谈、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的国际龙舟会,也是热闹非
凡。
中秋团园节: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主要是祭、拜、赏月,吃月饼等,中国人特别重视
家人团聚,这一天把家人或亲属邀聚一起吃饼、赏月。分散在外地的亲人不能团聚的
也长话联络祝家人平安。
重阳登高节: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约友登高,或游园、赏菊、喝菊花酒,吃重
阳糕等活动。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
,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
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
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
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康定转山会: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在山顶草坪上,帐篷
绵延,人山人海,白天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饮酒,载
歌载舞,通宵达旦。
黄龙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黄龙寺
,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川剧: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由于它历史
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
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四川茶文化
四川人利用茶叶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已有三千多年。
以上就是优秀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阿昌族春节的习俗有哪些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