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优秀啦小编整理了你知道老北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中都蕴含着哪些民俗文化吗?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你知道老北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中都蕴含着哪些民俗文化吗?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一首妇孺皆知的民谣,道出了中国人对过年的期盼,也道出了老北京人过大年时的隆重与热烈,老辈儿人的认真、孝道、规矩、实诚,家的和睦更加显露无遗。过年,就要讲究有“年味儿”。所谓“年味儿”,是民俗,是老礼儿,是一年中最让人魂牵梦绕的,无形的氛围其实就是过年的“味道”。
年俗,是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正式开始的,故民间谚语中有“送信的腊八粥”一说。“祭灶”最早是纪念发明用火熟食的先人,后来逐步又演变为祭灶王爷,到了近代又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间习俗。“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是人间对灶王爷衷心的感谢、美好的祝愿,也成为灶王爷“回宫汇报工作”的必须。重要的是这一天是“大年”的前奏。民间说的“小年儿”一过,“大年”也就一眨眼儿的工夫了。
掰着手指头算下来都没几天,随着连绵不断的年前习俗,扫房子、推米黍、蒸馒头、去吊肉、宰公鸡、把面发、团圆守岁、接神、包饺子,隆重的拜年仪式逐步把过年气氛推向*。
春节除了阖家团圆之外,还有祭祖之礼。在人们眼里,祖先的首要功绩是繁衍了后代,没有祖先也就没有后人。正因为如此,祭祖的传统从远古一直传延到近代。正月初一,“接神”仪式完毕,全家进行团拜,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小辈儿们依次给长辈儿们拜年,说一些祝愿的吉祥话儿。长辈儿们照例要给未成年的小辈们压岁钱(“岁”为“祟”的谐音)。
一个“年”字儿,勾着多少中国人的魂儿啊!
正月不剃头
过了腊八,街头上剃头的挑子就闲不住了。据说清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下达了“剃头令”。汉族人不愿服从,但又不想丢脑袋,就相约正月不剃头。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正月不剃头,就表示一年都没有剃头,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思旧”之情,称之为“正月不剃头——思旧”。因为谐音的缘故,后来就演变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了。
二十三 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糖瓜儿祭灶”的日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年儿”。这天得给家里的灶王爷供上“糖瓜儿”(麦芽糖)、水及灶王爷喂马的草秸、豆料,然后全家跪拜祭祀一番。“祭灶”是把又粘又甜的“糖瓜儿”献给灶王爷,粘住灶王爷的嘴,灶王爷的嘴粘没粘住不知道,但“糖瓜儿”则由孩子们抢着替灶王爷吃了。
二十四 扫房子
以往家家户户都有标配的掸瓶、掸罐,里面照例都是插有两把大鸡毛掸子,这掸子就是“扫房日”起到大作用的物件。这一天全家齐动手把一年积攒的尘土都打扫干净,换上新窗户纸、贴上剪好的窗花,屋里屋外都收拾的利利索索。屋里贴上“一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之类的春条和福字。
二十七 宰年鸡
“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宰公鸡是有讲究的,宰好的鸡并不是当天吃。年三十儿炖熟的公鸡摆放在年夜饭中间,而且必须是整只摆放,不许切块儿。
二十九 蒸馒头
这一天家里的厨房最热闹,因为要为过年准备主食了。一口气蒸很多馒头,寓意生活蒸蒸日上。缸里的发面团儿在大人手里变成了一个个大馒头、枣糕儿、豆包儿。撒年糕、做面鱼、蒸馒头、蒸豆包。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儿,做花糕免不了给面点上红点儿,大人们顺手也就给围着淘气的孩子们都点上了,寓意为“招财进宝”。
年三十 包饺子
包团圆饺子时,剁馅儿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念叨“剁小人”。过年的饺子一定要包点素馅儿,面筋、豆腐、木耳、黄花儿、鸡蛋、白菜,包时在饺子里还要放一枚小铜钱儿,吃到这个带钱儿的饺子,全年就能走好运。
初一 起五更拜大年
按惯例,没有分家的家庭都要按照辈分先给祖宗拜年,接下来就是给爷爷、奶奶、大伯、大妈依次地往下磕头,均行三叩首礼,这个过程是最隆重的。到了刚刚会走路的孩子磕头时,往往都是满屋的笑声。礼毕,坐在炕中间儿的长辈儿,照例要从小笸箩里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儿们,当然压岁钱一定是崭新的。
初三扫穷鬼初五赶五穷
民间风俗把年初三这天叫“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清扫出去,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所以这一天不让家里人外出串门拜年,就是怕被人当“穷鬼”扫走。年初五这天还要“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从黎明即起,拉鞭放炮,打扫卫生,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破五儿”,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都慢慢恢复到大年除夕以前
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老北京过年的风俗有:祭灶、扫房、做豆腐、去割肉、宰年鸡。
1、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2、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东西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做豆腐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做豆腐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宰年鸡
年鸡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鸡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春节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腊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家家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还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状(用绿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状),寓意“招财进宝”。
7、年三十:吃饺子守岁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剁馅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在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就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地吃,一边畅谈,一边品尝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就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以上就是优秀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你知道老北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中都蕴含着哪些民俗文化吗?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