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啦小编带来了品牌变迁 品牌的起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回顾六十年家电大变迁
家用电器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是人们满足温饱之后的物质需求。因此家用电器的变化,正说明了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祖国的经济建设在飞跃发展。
60年代
60年代,国民家用电器的空白期。
物质匮乏的60年代,家用电器还是个空旷的概念。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那个年代还有不少的村镇根本就不通电。即便是在城市中,也只是有电灯可以在夜晚照明使用。如今爷爷奶奶们回忆起当时的家电,会记起:“手电筒,5角钱*电池。”
7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有一两件家用电器,是家庭富有的标志。
1973年刚结婚时,我们家里没有一件家用电器。成家之后因为一直喜欢听歌,攒了大半年的钱,*了半导体收音机(1977年购*的上海产春雷牌两波段收音机,31元。于1979年送给内弟)
后来,过了两年,又*了14半导体管4波段交流收音机(上海101厂生产海燕牌双喇叭,高低音调节。154元1979年3月购*,现已成了收藏品)这两部小家电对于当时的家庭,已经是很引以为豪的了。
80年代
80年代,电视、*、收录机、风扇等逐渐进入普通家庭。
1981年,我大学毕业带着妻儿举家到大庆,住的是干打垒平房,连床都是借的,别提家用电器了,唯一的家用电器是从农村拿来的一台收音机。那时,村里的周姐家有一台14寸黑白电视,当时没什么业余生活,每到傍晚,我们一家四口人就去周姐家了。那时电视没几个台,孩子看着枯燥,一会儿就都歪在床上睡着了,大人们边看电视边聊天,到夜里,我和妻子就一人一个把孩子背回家。这样的日子虽然苦,但背上熟睡儿子的口水流到肩膀上,感觉很幸福。
后来的几年,家里可以*得起黑白电视,但是妻子说,要*就一步到位,*彩电。1984年,搬上楼房的第二年,家里花了1610元*了第一台电视——东芝零部件在国内组装的20寸彩色电视机。当时孩子们很兴奋,儿子向同楼的小朋友宣布:“我家*电视了!”还把小朋友领到家里来显摆。
电视一点一点在改变着我们的休闲方式。有了方便的电视直播、转播,人们即便不能亲临现场观看一些大型演出,也可以守在电视机前弥补遗憾。电视曾经代表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谁拥有了电视,就拥有了高质量的生活。而如今,电视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有的人家甚至拥有不止一台电视机。家中的电视,把我们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
1987年,单位公出,我有机会去澳大利亚参加一个会议,回国的时候,按照规定可以带两件家用电器。我选择了荷兰产的飞利普冰箱和卡西欧电子琴。两件电器都是空运回来的,当时我去机场取货的时候,被好几个人围住,说冰箱真好,可出高价购*。当时国内的冰箱冷冻室都很小,只有一个抽屉,而这台冰箱的冷冻室和冷藏谈胡室差不多大,一个人说要开饭店用,开口给了6000元的价钱,我*时花了198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000元左右。我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决定不*。这台冰箱一直用了20年,2007年才换了新的双开门西门子冰箱。
老张家首件贵重家用电器购*时间
1980年第一台收音机
1984年第一台电视机
1987年第一台电冰箱
90年代
90年代,冰箱、空调、洗衣机、电饭煲等几乎家家都有。
1991年,国家正式出台第一个空调规划。自此之后,尤其是在突破定点生产之后,家电业进入全面快速增长期,家电产业的高利润率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目标。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刘福中告诉记者,当时的家电利润率高达30%以上,而如今只有1%-3%。那一时期,家电品牌急剧增加,到1995年达到高峰,仅空调业注册的品牌就达到了400多个,还不算那些为数众多的“在野”品牌。海尔、康佳、海信、TCL、长虹、万宝、万家乐、小天鹅、美菱、华意、中意等一批品牌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国外企业也由先前的技术输入转为资本输入,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与国内企业组建的合资工厂纷纷成立。1994年,小天鹅公司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电集团正式签约合资建立博西威家电有限公司。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公司同美国惠而浦电器公司合资成立北京惠行侍枝而浦雪花电器有限公司。到1994年底,已有20多家企业与国外家电生产企业合资。
这一时期,家电企业也开始大打广告,人们对家电产品的认识逐渐从产品向品牌过渡。“广告=品牌档敏”成为当时家电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可耐可耐,人见人爱”、“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等成为当时为人们传诵的经典。但是规模的扩大与管理的落后也导致大量品牌短寿,成批的品牌经过短暂的辉煌后迅速没落。燕舞、香雪海等在当时颇为知名的品牌迅速被品牌兴起的浪潮吞没。
00年后
21世纪以来家用电器品种数不胜数,用途多种多样。
进入21世纪初,悄然走进千家万户的就是电脑,并且普及速度比任何一样家电都要神速。短短几年,电脑网络,已经无孔不入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
各式各样的厨房电器也悄然热销。(开水壶、微波炉、电压力锅、抽油烟机、洗菜机、烤箱等)客房电器(灭蚊机、加湿机、除湿机、自动清洗机、数码电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滋润。
除了这些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家电之外,玩乐型家电也日新月异。MP3、MP4、PSP的掌上游戏机。*已经成了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而那些玩乐型的小家电也为我们的生活平添出许多乐趣。
未来家电的设想
机器人成为家电*体
对于遥远的未来,家电肯定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帮助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机器人,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系列家电的*品。首先,机器人应该做那些人类不愿或无法完成的乏味而困难的工作。同时在物质生活中,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搭理一切,并且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目前国际市场上用于娱乐的机器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索尼公司设计*的一只叫做“阿宝(Aibo)”的机器狗。根据Onrobo.com——一个致力于家庭娱乐机器人业的网站——的资料,阿宝具有所有目前娱乐机器人所能拥有的特点和功能。阿宝可以通过专门设计的软件在于主人交流过程中不断学习并且发展自己独有的个性。但是这种娱乐机器人可是售价不菲,每只在大约1000英镑左右。不过像“阿宝”这样的商业产品还没有达到“卢比(Robbie)”——阿斯莫夫在早期短篇小说中所想象的一种可以照顾小孩的机器人——那样准人类的水平。
品牌为什么会消失?

随着社会知雹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曾经很火爆的品牌也难免会逐渐消失,这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没有与时俱进。很多品牌不能跟上消费者偏好和需求的逗团变化,产品设计和功能没有持续创新,导致被更时尚和功能更强大的竞品替代,这是很多品牌消失的主要原因。像某宝,九阳神舟等品牌就属于这种情况。
2. 质量下滑和社会信誉下降。部分品牌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产品质量下滑,同时也出现了丑闻或负面新闻而影响社会信任度,这也是导致其消失的因素之一。比如三鹿奶粉、比较哥伦比亚等品牌。
3. 被竞争对手并购重组山猛橘。有的品牌并非自然消失,而是被竞争对手企业并购*后,品牌逐渐被消除或与其他品牌合并。像卜蜂与真维斯,青岛啤酒与百威等,均属于这种被并购重组的情况。
4. 商业模式失效。部分品牌之所以衰退消失,是因为其背后主推的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已经失效,不能引入更强大的营收与利润。这使得品牌持续经营变得困难,只能逐步退出市场。
5. 市场环境变化。有的品牌之所以消失,是由于市场整体环境的变化,如某产业的萎缩或消失,导致相关品牌也难以继续存在。如出租车行业的电召车品牌。
所以,真正理解品牌消失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变迁、消费者诉求变化、产业发展、商业模式选择和企业经营策略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任何曾经成功的品牌,也难以永久 disappearing,这需要企业不断变革、创新,与时俱进。品牌要持续存在和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代替对产品与服务的坚持。这些道理对现代企业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哪些品牌曾经很火,现在却没落了?

以下是一些曾经很火而现在已经消失或名不见经传的品牌:
1. 瑞士军刀品牌Wenger:曾经是瑞士军刀的两大品牌之一,但现在已经被*并融入了另一个品牌Victorinox。
2. 科迪电视品牌:在上世纪80年代,科迪电视是中国电视机市场的领导者之一,但如今该品牌已经消失。
3. 奔腾汽车品牌:奔腾是中国第一辆自主羡握世系旗舰车型,曾经被誉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象征,但如今已经销声匿迹。
4. 爱国者电脑品牌:在上世纪90年代,爱国者电脑是PC市场的领导者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品牌已经不再流行。
5. 麦斯威尔咖啡品牌:曾经非常流行的咖啡品牌,但随着咖啡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该品牌已经显得不太受皮弊欢迎。
6. 凡客诚品服饰品牌:在2010年到2012年期间,凡客诚品是中国的网络服装品牌领袖,但是如今已经被其他品牌超越。
7. 诺基亚*品牌:曾经在*市场上是一家独占鳌头的公司,但随着智能手兄肢机的崛起,诺基亚在*市场上失去了地位。
你知道有哪些曾经很火却已消失了品牌?
在达芙妮之前,已经有不少当年的大牌悄无声息地淡出我们的生活。
服装类
1. Esprit
跟达芙妮同一时期的这个服饥宏装品牌,曾经也是时尚、高级、有品的代名词,那也是动辄八百一千一件衣服,一把雨伞都要300大洋的精英品牌。
日前,ESPRIT在官网、天猫旗舰店先后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31日全面关店。母公司思捷环球(港股00330)近期也已宣布终止在内地的业务,并关闭中国大陆以外在亚洲的所有56家零售商铺。
2. 艾格Etam
30+的姐姐们曾经衣柜里都有过艾格的衣服吧!
说实话,艾格的性价比真心傲视群雄,而且风格全面,碾压今天的hm、zara们。
可是不知道啥时候,她突然就消失了,随着潮文化的兴起,大家也慢慢忘了这个伴随青春的品牌。
3. 班尼路
2006年,《疯狂的石头》里一口山东胶州话的黄渤倾情带货,这时候也正是班尼路风头正盛的一年。
在巅峰时期,国内门店达到4000余家,并请来刘德华、王菲、黄晓明代言。
2008年,班尼路为解决销量不佳、库存积压的问题,虽然迅速采取了低价策略,但并未在市场上表现上有所好转。
2016年,由于内地市场增长缓慢,闭店止损策略失效,班尼路母公司德永佳集团宣布旗下非全资附属公司班尼路集团有限公司以2.5亿人民币,将上海班尼路服饰有限公司*给上海汇业实业有限公司。
4. 德尔惠
“德尔惠,on my way”。
当年周杰伦还是个初露头角唱不清歌词的小伙子,成为晋江系品牌的代言人,德尔惠迎来高光时刻。
但好景不长,产品质量问题、金融冒进,让德尔惠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2007年上市前夕,德尔惠被曝出财务作假,首次IPO 失败;
2011年,创始人突然离世,给公司造成巨大影响;
2012年,德尔惠再次上市失败。厂房、土地、仓库被质押,公司负债6.36亿,连品牌德尔惠本身也被*身给了凯天体育用品;
2015年,德尔惠大面积关闭门店,如今完全消失在了市场的滚滚巨浪里,连官网都没有留下。凳*
电子产品
没有哪个行业消失的品牌比电子圈更密集了。
1. 小霸王学习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小霸王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游戏机、学习机产品风靡一时,成龙大哥代言的“望子成龙小霸王”家喻户晓。
2019年5月10日,由于资金紧张,小霸王游戏机项目团队已解散,上海分公司也已经遣散。
话说回来,真的有人拿小霸王学习吗?
2. 柯达
1892年柯达公司诞生,到1996年,柯达公司拥有超过14万名员工,它的市值达到了280亿美元,占据了美国85%的相机市场。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胶卷的市场急剧收缩。2012年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大家唏嘘:“从诞生到巅峰,柯达用了近百年时间,而从巅峰到谷底,它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
3. 步步高复读机
时代的眼泪,有木有?
对于英语复读机行业来说,步步高进入之前,甚至还不能称之为一个行业。
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步步高短短的三四年时间,行业总销量翻了几十番,一直攀升到2000年的800万台,但终究败给了时代。
4. 波导*
“波导*,*中的战斗机”。在那个*还不算普及的年代,波导*刚刚上市一年,年销量可以达到70万部,在国产*年销量冠军的宝座上一坐就是5年。
2007年,波导*业绩下滑,从此走向了不归路,最后活成了一句广告语。
零食饮品类
1. 太子奶
又是一个好像很久远,其实消失才没几年的品牌。
太子奶曾经在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占据“龙头”地位,担任代言人的谢霆锋当时还辣么水嫩嫩。
2010年7月太子奶宣布破产,据称是在过度扩张的过程中迫于集团资金链的断裂,而引发整个集枣肢逗团的*。
2. 乐百氏
说起乐百氏,这个品牌在80年代,可是和娃哈哈、农夫山泉一较高下的品牌。
但是在2001年时,乐百氏的负责人何伯权就以23.8亿美元的价格把乐百氏*给了外资企业达能集团,从此销声匿迹。简直就是翻版【小护士】,外资的嘴脸,都懂得~~
3. 酷儿
不记得酷儿啥滋味,只记得可可爱爱的广告了。
可口可乐公司于1997年推出“酷儿”果汁饮料,上市短短几个月,全国各地便也“QOO”声一片,知名度和美誉度一炮打响。
因为产品定位跟后来的美汁源重合,所以逐渐被取代,属于主动退出市场的一个品牌
4. 高乐高
居然是狗子拍的广告~
小时候的贵族饮品,长大想找好像没了——实在太贵了!现在淘宝有售,除了巧克力高乐高,还有那款难吃得要死的卷卷心,让消费者对高乐高开始死了心。
煎宝还是更爱麦乳精,哈哈哈哈!
倒塌的老品牌太多太多了,化妆品界的小护士、煎宝能叨一天一夜!
相较这些没能撑过来的品牌,另外一些老品牌不仅熬了过来,甚至焕发第二春,比如——
同仁堂!
最近关于同仁堂咖啡馆的赞美,不要太多哦!
跟上时代大潮,保持年轻化,永不满足现状,才能让品牌长长久久走下去。
品牌的起源
如果需要一双跑鞋,我们会想到nike,adidas
谈到去吃火锅,我们情不自禁想到海底捞,九宫格
年轻女孩要*护肤品,也一定会想到悦诗风吟
毕业租房子第一选自如(出事之后就很避之不及啦),犹豫要不要蛋壳公寓
*衣服总有自己倾向的那几家店
这是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起源》这本书从品牌的分化——新品类入手谈到如何去诞生一个新品牌。全书大体可以分为新品牌由品类分化而形成、分化是大趋势不可逆的和如何退出新品牌三部分组成。首先讲了品牌和品类的关系,是用品牌去覆盖多个品类呢还是让品类做品牌的代言,作者支持后者,原因是聚焦于某一品类可以攻陷消费者的心智。于是聚焦于某一品类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现有市场中开辟中更细分的市场去创造一种新品类,使用新的品牌。文中用万宝路做例子,万宝路之前的香烟只是香烟,万宝路之后,有了代表男子气的香烟,万宝路品牌也从香烟的主流中分化出来。劳力士的奢侈品手表也是一个例子。品类永远在分化,可是在大多数心理融合是一个好主意,作者提醒我们要警惕这种观点,因为分化是自然界的主题。品类分化就是创建新品类。品类的创建在于消费者是否能接受这个品类所提出的概念,在我的理解就是你能否抓住消费者的潜在心理。新品类诞生后会有第一品牌和第二品牌,对于他们来说,所应采取的战略是不同的。第一需要推出品类,它需要采取确立敌人和推出品牌两步走。第二生存下来的秘诀就是找到第一的对立面。
这本书是在《定位》之后劳拉的集大成之作,市场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扯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的论调。《定位》系列书籍本不是学术论作,在表达和论证上缺少严谨是需要指出来的,作者也因为太过于强调定位的重要性和聚焦细分领域的必要性而生拉硬拽了不少例子,当成一个个品牌的生死存亡的概括来看看是挺不错的。总体上,这本书是给了我们不少启发,比如努力的第二名、不喝可乐时喝七喜,至少告诉我们从用户的心智出发,以比较的姿态去凸显自己。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书中有些论述是可以举出反例的。新品类需要新品牌:拿小米举例,小米一开始是高性价比、发烧友的、充满科技感的*,但是如今扩展到智能音箱甚至家电行业;苹果的iphone*、Mac电脑、ipad;这些无一不是多品类同品牌。我认为这在于品牌在用户的心智中究竟等同于什么。如果品牌只是某一品类的代称,那么品牌确实不应该迁移。柯达相机便是一例,柯达等同于胶卷。如果品牌是某种品质的传达,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具体事物,品牌是可以实现迁移的。小米代表了高科技、发烧友、性价比;苹果是艺术品和高科技。拿我们逛商场最常见到的名创优品举例,它给我们传达的是便宜优惠的大品牌的追随者;无印良品——原木风旅核的高品质生活;麦当劳——西方食品中式化的快餐。所以这些在用户心理占据一个面的品牌可以轻松实现迁移。前不久非常火的美团滴滴大战也似乎可以用这个原因解释。美团——生活服务平台——占据一个面的品牌,而滴滴=出租车——占据一个点的品牌,当美团做打车时,我们觉得并雀镇谈不很意外,而滴滴做外*我们觉得出人意料甚至不可理喻。
我们必须承认塑造时是从一个品类出发的,小米、苹果、IBM、微软无不如是,这时候确实是需要书中所说的品类聚焦,这时候应该防范就是避免在用户心中品牌=品类。品牌在最初品牌的塑造也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说的聚焦,也与服务性东西和很多背后的支撑性东西有关。依旧是名创优品,对我们来说,它明码标价、便宜、类目清晰、每个店的整齐归一的形象、红白标志,尤其是店员熟悉的“欢迎光临miniso”,这是表面的服务性工作,背后的制度流程、培训考核以及供应链和时尚的追赶、选址加盟等等,都是支撑一个品牌的必要工作。
也许是我还处于见山是山的水平,所以我认为这本书的盛评有点言过其实。
摘抄:
1、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
2、传统营销发掘顾客的需求,通过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优质、更低价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顾客的顷碰需求
3、在商业界,技术和文化环境的变迁为品类的分化创造了条件
4、品牌具有价值在于一个原因,而且只有这么一个原因,就是它主导了一个品类
5、新产品、新服务绝大部分都没有什么机会成为大品牌,因为他们推出是为了服务一个市场,而不是创造一个市场
6、打造品牌的机会并不存在于既有市场,而是存在于创造市场
7、品牌维护
8、便利性是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它确保了某些融合产品的成功
9、没有比媒体的大肆宣传更能蒙蔽客观思考的了
10、傻瓜甚至不知道一半比全部多多少
11、认知具有滞延性
12、最普通的假设是战争轰轰烈烈得开始了,事实上,它们通常是以有限得空袭、秘密的边防调动和削弱敌人抵抗的攻心行动开场。营销战也应该这样开场。
13、品牌不会因为没能让顾客满意而死亡,品牌因为所处的品类死亡而死亡。
以上就是优秀啦整理的品牌变迁 品牌的起源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优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