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有什么古*俗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肥东有什么古*俗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肥东有什么古*俗

肥东古*俗
婚丧喜庆
婚嫁 旧俗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旨在门当户对,传宗接代。解放前,肥东婚嫁类似古代“六礼”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男女成婚后,第三日新夫妇同往女家谓之“归宁”(又叫回门)。1951年,国家颁布婚姻法后,家长强迫包办婚姻,日趋渐少。结婚程序亦简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青年多以自由恋爱为主,后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共同商量办理婚礼。现在的结婚程序较简单。经男女恋爱后,准备结婚前,一般女方父母携女方至亲到男方家,双方父母见面,商谈结婚事宜,男家多酒饭招待,是谓“看家”。经看家后,若无意见,一般男家找一“媒人”送礼品、礼钱到女家,双方商定结婚日期,女家开出结婚时所需款物,男家须一一落实,是谓“定婚”。到结婚当日,男家派出车辆到女家迎娶新娘,女家父母至亲大多带上陪嫁的物品,如床上用品、洗漱卫生用品、厨房炊具等随车同到男家参加婚宴。新婚夫妇行拜天地、祖宗、父母及对拜礼。晚上,男方亲朋好友多留下来,闹新房。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成婚的条件也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县城男方要有一套装潢好的住房,有配套家具、彩电、冰箱、空调等,女方则根据家庭情况,陪嫁可多可少;农村男方多在家自建三间上下两层住房,经济条件好者也有到县城购房结婚的。
生贺 解放前,生男满三天,亲朋道喜,吃“洗三酒”,赠送红蛋,设宴招待;生女从简。解放后,不论生男生女,均向亲友送红蛋。实行计划生育后,给子女过生日之风盛行,犹重周岁(抓周)和10岁(做整10岁)。抓周时,一般购文具、玩具、食物等摆于小孩周围,任小孩选玩,凭第一次选玩的东西,以推断小孩今后发展方向。备美酒佳肴,请至亲好友共同庆贺。也有到照相馆拍照留念,到电视台、电台为孩子点歌等。一些初、高中学生也常于生日互赠贺卡、小礼物或网上祝贺。给老人过生日称为“寿庆”,一般在59周岁生日时做60大寿,此后每隔10年一庆,如69周岁时做70大寿。给父母做寿,多由儿女提议,至亲好友参与,子女送老人衣物,订做生日蛋糕,办寿宴。席间,祝寿者多以吉祥、恭维的话愉悦寿星。寿宴过后,摆上生日蛋糕,晚辈合唱“祝你生日快乐”,老幼同乐。 丧葬 县人重丧葬,犹重为父母送终。老人临终前,子女须守护在身边,听取临终嘱咐,送终尽孝,即使远在外地也都尽量赶回,世人皆以没能为父母送终者感到遗憾。1986年,县内公职人员去世后均实行火化,农村土葬者多。丧葬程式一般有三:一为吊唁。堂屋内设一灵堂,灵堂内有遗体或遗像,两侧悬挂挽联,供吊唁者悼念。二为出殡,俗称送葬。儿孙及至亲披麻戴孝,燃放鞭炮,哭送棺木到墓地。三为做七。老人死后每7天祭祀1次,共祭祀7次。1994年后,县内普遍实行火化,传统的丧葬礼仪日趋简化。2005年,县人亡故后,遗体大多直接送往殡仪馆存放,张贴讣告,公布向遗体告别时间和地点,一般于亡故后第三天在殡仪馆向遗体告别。吊唁者佩黑纱,戴白花,向遗体默哀致敬以示悼念。火化后的骨灰或进公墓,或在集体墓地安葬,也有树葬或撒入巢湖的,厚养薄葬,文明环保丧葬之风日盛。
行情 俗称送礼、出人情。县人重情礼,一家有大事,亲朋好友之间常出情送礼贺。礼尚往来,民间有“人情大似债,头顶大锅也要*”之说。1986年,县人行情多为婚嫁、生育、丧葬、建房等,情礼大多为实物。婚嫁常送衣物、贺匾、鞭炮、水瓶。生育常送老母鸡、鸡蛋、挂面、红糖、小孩衣被。丧葬常送孝幛、花圈、纸钱、鞭炮。建房常送被面、贺匾、鞭炮、水瓶等。1990年后,行情范围扩大,参军、升学、过生日、寿诞、乔迁、生病住院都有送礼出情者。除送传统的实物外,也因人制宜,送水果、烟酒、鲜花,也有送礼金,大多30元、50元不等。2005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行情送礼者更多,逢年过节,家有喜庆,均有亲朋好友出情送礼,多为烟酒、花篮、果篮、红包,价值在100元、200元不等,多的上千元。收情者大多在饭店制办酒宴谢客。
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又称过大年,是县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县境内进入腊月,过年氛围渐显,民家宰杀禽畜、腌制腊肉,加工年糕,熬糖稀做炒米糖,购*香烛、鞭炮、烟酒等年货。腊月二十三祭灶,俗称过小年,家家掸尘,清扫室内外,理发洗澡,添置新衣、鞋帽,年味渐浓。在外工作的人纷纷踏上返乡旅程,赶在年三十前回家与亲人团聚,俗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除夕贴春联、年画,春联多以喜庆、祝福、吉祥和歌颂新时代为内容,千家万户悬灯结彩增加节日气氛。除夕全家团聚共进晚餐谓之吃年饭,县民最为重视,城镇有少数家庭为图时尚,在酒店包席吃年夜饭。无论城乡或大家小家,年夜饭皆尽可能丰盛,但元宝鱼、油炸圆子必备,元宝鱼年饭不许食用,谓之年年有鱼(余),圆子是最后上的一道菜,表示圆席,也表示全家团团圆圆。上圆子时鸣鞭炮,老小入席,举杯互相祝福,尊长以红纸包钱分送晚辈,名曰压岁钱。除夕夜灯火通明,鞭炮、焰火此起彼伏。全家人或品茗叙话或棋牌娱乐,现大多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谓之守岁。多数待午夜12时钟声响起,千门万户再次鸣放鞭炮、焰火,繁响之声达旦。正月初一至初三,晚辈照例向长辈登门拜年,或亲友互相登门拜年。1990年后,亦流行*、*短信拜年。2000年,国家实行春节七天假制度(春节法定假三天,春节前后两个双休日四天),正月初八公职人员上班。每年春节前,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多以不同形式开展拥军爱民、访贫济困、慰问军烈属、孤寡老人、劳动模范和离退休人员活动。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灯节、过小年。民间有吃汤圆和玩灯习惯,县境内乡村有龙灯、狮子灯、洋蛇灯等,县城多举办灯会、灯展,或猜灯谜等活动。过了此节,过年方告结束,各项工作转入正轨。
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多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民间有挑坟、扫墓、踏青等传统。是日,男女老少携带炮竹,纸钱等上祖坟,缅怀先人,异乡异国游子常于清明来临之际,不远千里,回乡扫墓。县境内机关学校组织干部职工和师生,祭扫革命烈士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民间有裹粽子、吃绿豆糕、喝雄黄酒、门旁插菖蒲、挂艾蒿、划龙船等习俗,相传此习俗是纪念楚国诗人屈原。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古人以农历七月为鬼月,相传农历七月初一地狱鬼门大开,阴间放众鬼到阳间度假乞食,民间有烧纸、放爆竹、祈平安之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民谚有“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之说,中秋是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全家老幼要围在一桌吃团圆饭。在外游子常打*、发短信、电子邮件等形式向家人祝福,亲友之间多互送月饼,机关、团体亦或购月饼分送职工,农村亦有人在田地里偷瓜果,捞棉花,俗称“摸秋”。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移“老人节”。民间有晚辈给年满花甲的长辈做寿的习惯,机关、团体常于此日对离退休老人慰问,或组织老人聚会、参观、旅游、搞书画展。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县境信奉宗教的善男信女大多前往梅山仙人洞、马政寺、大山庙等较为著名的寺庙赶庙会,烧香敬佛或还愿,加之周边的宗教信徒,有时多达十万人次。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多在每年12月23日前后。是日,境内居民上坟烧纸燃放鞭炮祭祖。
试灯节 农历正月十三,旧称试灯节。解放前,每到这天晚上,家家门前挂彩灯、放鞭炮、吃粑粑(用米面包成,有荤的、有糖的,称试灯粑粑)。现在乡间仍沿袭这习惯。
龙灯节 农历二月初二,旧称龙抬头。人们玩农灯祈祷龙王降给“风调雨顺”的丰年。晚上做“土地会”,敬香、聚餐。
寒食节 即清明节前一天。解放前,有些人在这天不生烟火做饭,以纪念春秋时晋的介之推。解放后,此节多被人忘记。
腊八 解放前,农历腊月初八,农民早餐以各种粮食混熬成腊八粥,以庆祝本年的丰收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送灶 旧习:腊月二十三晚,填灶疏(填写全家人名)、备马草(剪稻草节)、黄豆和饴糖,送灶神上西天,好话多奏,希望明年合家平安,五谷丰登。解放后,此习渐废。但在这天掸尘除垢,讲究卫生,迎接春节的好习惯仍继承下来。
农村过春节一般有哪些习俗?
农村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如今流传最广的习俗是:*年货、扫尘、贴年红、倒贴福、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压岁钱、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下面我就挑选5个传统习俗:*年货、挂年画、大扫除、放鞭炮、小年朝详细介绍一下吧,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
一、*年货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很多东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等很多东西。统名之曰“年货”。
二、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三、大扫除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四、放鞭炮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五、小年朝
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
诸如此类的春节风俗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挖掘,传统节日承载着华夏文明5000年的光辉历史,也继承了古人的智慧结晶,鞭策着人民的不断进步,传统节日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也蕴含着中国人民的包容,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巨大社会意义和价值。
安徽春节有什么习俗

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那么安徽春节有什么习俗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目录
安徽春节有什么习俗
春节期间要预防哪些疾病
春节北方有什么习俗
安徽春节有什么习俗
一、过年只吃一顿饭
在寿县,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谁也不准吃早饭和午饭,只准吃一顿年夜饭。
吃年夜饭,必须要有一盘鲜鱼,但这盘鲜鱼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年年有余),只有过完大年初三才能动筷吃这盘鱼,人人都要吃上一口。吃年夜饭时不准说话(意味着埋头大发财),吃年夜饭一定要留点饭在碗中。
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四天不许重新开锅做饭,这也是寿县当地一特色的年俗。所以,大年三十晚间的每家年夜饭做得很多,有的家庭锅能做多少饭就做多少饭。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做得也很有特色。所有人吃罢年夜饭后,年龄最长者将剩下的饭盛出,然后在灶上慢慢烹制锅巴,大约半个多小时后,一个整体锅状的锅巴就新鲜出炉了。这时,老人虔诚地用双手将它放在稻屯上(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来年大丰收。
二、“元宝”放在门槛上
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年初一早上,主人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但是这个“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三、年饭是在中午吃
在定远县的很多农村,年的过法各不相同。在这里,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
四、凌晨四点就“完年”
在宿松,腊月中下旬,年味就渐渐浓了。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笼蒸熟,凉了干了,就用水浸着,可以吃到春耕插秧。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万字印,有喜字印,有寿字印,还有春字、福字等印。孩子多的人家还雕桃子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性急的人家甚至四点多钟就“完年”了。
宿松人的“小年”在正月初七过。小年过得很随便,往往是在黄昏放一挂鞭炮就算过了小年。而元宵节却很隆重。过去有“吃了元宵肉,农夫脱赤足”,即意味着春耕生产又开始了。
五、吃饭之前先祭祖
庐江在那里过年,仍然能感触到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年俗。
大年三十中饭一吃过,大人们便带着小孩到祖坟上烧纸。在吃年夜饭之前,同姓年纪最长的再召集儿孙们到祠堂祭祖,意寓过年时不忘记祖宗,先摆上一桌菜,倒上酒,然后,按家族中辈份大小挨个磕头,忙完了这一切,才能回各自家中吃年夜饭。
六、团团圆圆“团圆饼”
蚌埠地区有一个习俗,过年了家家蒸大馍,蒸了一锅又一锅,蒸好了放在盛粮食的笆斗里。年前蒸馍时各家都会蒸上一个一尺方圆的饼,当地人叫团圆饼。饼一般连续摞三四层,上面用面粉做一对小龙,预示着子女都能成龙成凤;配上莲子、红枣等点缀,有早生贵子、红红火火之意。蒸团圆饼时,小孩子是绝不允许插手的,蒸好后,要放在自家的粮囤上,也有庆丰收的意思。
七、硬币放进扁食里
在宿州地区,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百姓就开始准备年货。还要蒸馒头、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点。第一锅馒头出炉后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团圆饭,饭前会放一串鞭炮,菜相当丰盛,但不一定有米饭也可以是稀饭,晚饭却很简单,只是吃些面条或元宵,晚饭后开始捏扁食,全家动手。扁食是作为年初一的早饭,素馅,主要以青菜、鸡蛋末、粉丝末作为原料,包制时随机放进一些硬币、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后,会有一个自愿“守岁”的家人照看。初一早饭时,谁吃到包有硬币的扁食,就代表谁会在这一年里财运亨通,而且硬币面值越大,就证明赚的钱越多。
在宿州地区,拜年是在年底进行,大家提着礼品看望亲戚。而在正月初二、四、六等双日期的日子里,晚辈再到长辈家,这时还会收到长辈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八、红蜡烛不许灭掉
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返回目录
春节期间要预防哪些疾病
急性胰腺炎
暴食、酗酒和紧张疲劳是急性胰腺炎的三大诱因,节日期间过量食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和饮酒都可能引起胰腺水肿,发生急性胰腺炎。病人一般在餐后数小时内,出现剧烈而又持续的腹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胰腺炎重在预防,关键就在于管好自己的嘴巴,要荤素搭配,饮食合理。
酒精中毒
在节假日中亲友们相聚肯定是少不了要喝酒的,如果在喝酒的时候不加以节制那么可能会引起酒精中毒。酒精中毒除了会有恶心、呕吐、心里难受外,还会出现口齿不清,身体不协调等,身体体温容易下降易进入昏睡状态。所以我们在喝酒之前应该吃一点食物,喝酒尽力而为,这样可防止酒精中毒。
异物堵塞
小孩好奇心强,通常会把手里玩的东西塞进嘴里,当孩子边吃边玩时,家长与其说话、引逗其哭笑或是做剧烈活动时,很容易将口含物吸入气管内致使气管受到*,出现剧烈呛咳、喘鸣,甚至引起气管阻塞,导致窒息。一旦发生异物呛入气管,应立即让孩子向侧位躺下,头向后仰,如果异物在喉部附近可用手指*舌根催吐。
鞭炮炸伤
春节放鞭炮、花炮仍是我国不少地方保留的传统习惯。放鞭炮、花炮不注意安全,容易发生眼、面部或手指炸伤、灼伤,甚至可致终身残疾。
糖尿病
春节期间,众多聚会使得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增加了难度,而过多高脂肪食物以及热量较高零食的摄入,加上运动量减少,糖尿病患者血糖很容易升高。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进食和饮酒,年糕、汤团等糯米类食物尽量少吃,饭后半小时可适当做些慢跑、散步、骑车等有氧运动。
颈椎病
春节里彻夜打牌、搓麻、无限制地上网都会造成颈部肌肉僵硬,时间长了就容易得颈椎病;经常上网的人还会觉得手臂麻木,或者右手掌无名指和小指莫名其妙会麻木,其实也是颈椎病引起的反应。不要长时间固定呈一个姿势,可以在使用电脑或打牌、搓麻将1小时后,起身休息几分钟,活动四肢,颈部作慢速转动或做些颈部*。
脑血管疾病
在寒冷的冬天本来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就是一个考验,而在新春佳节之际又是家人们团聚,娱乐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容易情绪波动过大,或者是因为办家宴而过度劳累,以及在日常生活照过度的吸烟喝酒会导致睡眠不足,这样都是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加重,更容易造成突*况发生。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冬春季节非常容易患的疾病,春节时正是各种病菌蠢蠢欲动的时候,加之白天与夜里温差很大,如果经常去公共场所,或让身体受凉,很容易患上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因此,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可预防该病的发生。
心脏病
春节期间熬夜玩乐、吸烟、饮酒过量,会使心脏负担加大。此外,过度兴奋、激动会导致心率加快,诱发心律紊乱、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甚至造成猝死。节日期间由于过度劳累也容易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生。
节后综合征
上网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眼睛红肿、神经衰弱和身体酸痛的网络综合征;节日里,电视节目精彩纷呈,好戏连台,为饱眼福连着看,易导致头昏脑胀的电视综合症;还有一些人去流量大、空气质量差的商场购物,逛久了就会出现头晕、恶心等“逛商场综合征”。这些其实与心理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发泄。
<<<返回目录
春节北方有什么习俗
吃饺子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过年期间都会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代表着辞旧迎新的希望与祝福,且饺子的形状与元宝相似,因此民间有句俗语为: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这一说法正是将饺子与财富挂上钩,因此,吃饺子则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财运亨通。甚至有些地方包饺子时还会随机放一枚硬币进去,谁吃到那个带有硬币的饺子就意味着来年财运佳,财富旺。
吃馒头
低于大多数北方地区的人们来说,馒头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常吃的一种食物,更是在过年期间必不可缺的食物。那么,过年蒸馒头与平时蒸馒头还是有所区别和讲究的,过年蒸的馒头如果面发酵得越好,就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会更加美好,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因为发酵中的发意思是“发财”,而蒸馒头的蒸代表着来年蒸蒸日上,具有很好的寓意,也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与祝福。
祭财神
在北方地区,祭财神可谓是大年初二的一项重大的活动。在旧社会,一些大商铺或者是老字号,每年到了大年初二这一天,就会早早的起床准备好祭财神需要用到的贡品等,且祭品的一般会有“五大供”,即包括有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的鲤鱼等,一般还会准备好红色的纸条附在贡品上,寓意着财源广进,红红火火。
<<<返回目录
以上就是肥东有什么古*俗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优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