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秀啦 > 生活 >穿搭 >正文

纺织订单接单平台(加工厂接单平台)

更新:2023年02月17日 18:40 优秀啦

优秀啦小编带来了纺织订单接单平台(加工厂接单平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纺织订单接单平台(加工厂接单平台)

臧摄影/吴对比/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臧宋啸崔琰李李生

“大量印度纺织品订单转移到中国,订单量巨大。据说已经排到明年5月了。”这样一则新闻让因疫情而遇冷的服装行业重新回到了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

近日,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实地走访江苏、山东、广东等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发现,大部分企业订单状况较上半年有较大改善,部分企业订单大幅增长。在苏州纺织重镇盛泽,一家面料公司上个月一次性接了100万米的外贸订单。如此大的订单今年很少见。同镇纺织龙头东方洪升也在加班生产;位于山东高密的毛巾龙头孚日集团订单已排到明年1月…在国内疫情持续好转、印度纺织订单向中国转移、传统旺季到来等多重因素*下,上游棉花、化纤价格持续上涨,遭遇“最艰难一年”的中国服装行业正迎来久违的火爆行情。

这个市场还能持续多久?服装行业专家告诉记者,在全球疫情反复的背景下,短期订单转移是正常的贸易现象,国内服装消费的逐步回暖也符合预期。而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发展放缓,陷入困倦,真正复苏还需要一到两年时间。

纺织服装行业

再现“排队”市场

位于苏州盛泽镇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被外界誉为“中国第一布匹市场”。这里聚集了7000多家贸易公司,营业额连续多年超过1000亿元。

作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副会长,周建春是业内知名的布匹运营商,客户覆盖了国内大部分知名服装厂商。就在上个月,周建春接到了约100万米的外贸订单。往年都有比这更大的订单。今年,在纺织服装行业整体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如此大的外贸订单“并不多见”。

“像100万米这样的订单,在今年疫情期间真的很少见。”盛泽东方轻纺城贸易促进部部长欧阳勇说,因为今年上半年确实不景气,所以出现这么大的订单确实可以提振大家的信心。

“由于疫情,一些印度纺织订单确实转移到了中国。”东方洪升化纤板材外贸负责人苗云龙说。东方洪升是纺织行业中著名的领导者。最近一直在加班。“最近生意真的很好。”不过,苗云龙强调,最近公司订单的火爆与印度的订单转移关系不大。“由于印度纱线在整个国际市场上主要是低端产品,因此转移到洪升的订单并不多。我们主要专注于高端纱线产品。”

“5月份以后,出口一直在复苏。第三季度开始与去年同期持平。在一些地区,出口甚至高于去年的增长水平。8月和9月,出口创历史新高。”苗云龙直言。9月30日上半年,东方洪升纱均价较前期上涨700元/吨,部分规格上涨1000元/吨。“现在很多产品的供应非常紧张,国内市场需求恢复得比较快。最近内贸和外贸都有客户排队。”

周建春告诉E公司记者,盛泽镇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生意靠每年的最后四个月。这四个月的生意可以抵得上之前八个月的总和。“现在传统旺季开始了。”

孚日,位于山东高密,主要生产毛巾和床上用品。20年来,公司毛巾出口量一直稳居国内同行业第一。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4亿元,同比下降19.91%;净利润1.45亿元,同比下降44.03%。下半年以来,孚日股份终于迎来了回暖的行情。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订单从6月份开始有所好转。目前订单已满,已排到明年1月。”

下游需求释放

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

经历了上半年的“寒冬”,国内服装行业正迎来消费黄金期。

“现在疫情比较稳定,经济也不错,服装*比上半年有明显好转。另外,今年可能是一个寒冬。最近很多顾客都提前*了冬装。”深圳一位服装从业者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20年10月1日至7日,全国10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8.5%,比2019年同期零售额增速高出14.3个百分点,充分展示了我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释放的发展动力。其中,服装零售额增长颇为亮眼,同比增速达16.8%。

以服装领域的骨干企业红豆集团有限公司为例。10月1日至8日,红豆服装连锁线上线下*额同比增长49.68%,线上*额同比增长138.37%。其中,洪都家居线下门店总*额超过1.5亿元,同期增长55%;红豆男装线下门店累计*额突破1亿元。服装公司波司登最近也*得不错。淘宝数据显示,10月1日至6日,波司登品牌旗舰店*额同比增长574%至1910万元,售出件数同比增长300%至1.8万件。*平均单价从去年同期的613元增长到今年的1034元。

与服装市场回暖相对应的是,上游棉花、涤纶长丝、涤纶短纤、棉纱、粘胶、氨纶、锦纶价格均有一定幅度上涨。公开资料显示,近期国外棉花持续上涨,棉花期货在国庆假期后出现补涨,较之前上涨1400多元/吨。棉价最新消息显示,截至目前,棉花期价已突破14200元关键位置,并创下近9个月以来的新高。

随着国内需求逐步释放,秋冬面料需求回暖,产销形势较好,进一步推动涤纶价格上涨。中国纤维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聚酯厂DTY、POY、FDY库存较前一周分别减少2天、1天、3天。DTY、POY、FDY每吨价格分别为6600元、5200元、5550元,较前一周上涨100元至120元。据卓创资讯,下游电子面料主流成交价格在3.4元~3.5元/米(周环比上涨0.2元/米)。无碱玻璃无捻粗纱需求旺盛也导致厂家库存减少,巨石集团、泰山集团、内江华源等主流企业无碱纱价格均上涨200元~400元/吨。

国内氨纶行业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目前华丰氨纶、新乡化纤、泰和新材合计市场份额约40%。卓创资讯氨纶分析师龚表示,氨纶*商最近一直在增加。相关厂家8月份提价两次,9月份提价两三次,10月份以来提价三次。其中,10月15日,华丰氨纶、新乡化纤、泰和新材等公司再次提价。

规格普遍上涨2000元/吨。涨价原因是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氨纶经营成本上升。另外,市场货源紧张,下游客户按需跟进。整体市场产销节奏良好,各方对后市看涨氛围浓厚。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近两年布料价格波动明显加大。“以前一般比较稳定,一个月可能涨个20%到30%。”该人士指出,从前年开始,布价涨跌周期突然缩短。“本周价格会涨30%,下周可能会跌30%。这并不是真正由供需驱动的。”以上情况主要发生在低价面料上。“甚至当我醒来时,我会发现面料的价格上涨了50%到60%。”在他看来,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对低价布的炒作。“高价布的价格一直比较稳定。”

印度订单转移

不是上升的主要原因

“大量印度纺织品订单转移到中国,订单量巨大。据说已经排到明年5月了。”这一网络热点新闻让因疫情而遇冷的服装行业再次受到外界关注。

据染整专业维基网站《染整百科》消息,最近几个月,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纺织企业因疫情无法保证正常交货,许多原本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其中毛巾、床单等产品订单量较大。

印度目前是世界第一大棉花生产国、世界第一大黄麻生产国和世界第二大丝绸生产国,纱线产能占全球的22%。纺织服装业是印度经济的主导细分市场之一,也是印度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纺织业约占印度出口总收入的1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明显。疫情对供给端和需求端都造成了严重冲击,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步受阻,中国也经历了同样的考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订单生产,国际*家根据生产能力选择供应商,这是很正常的。还有一部分中国的产业和本地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市场进行生产。

国内某知名机构纺织服装分析师李哲(化名)肯定了印度和东南亚疫情导致部分订单转移到国内的说法。据他介绍,7、8月份国内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左右,9月份是满负荷生产。“短期因素,以及今年国庆长假,导致终端需求增加;此外,冬季前的传统补货季节也有一定影响。”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纺织服装出口2157.8亿美元,同比增长9.4%,出口增速比今年上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据海关总署介绍,下半年以来,服装出口形势持续向好。9月份,服装出口额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6.5%,连续两个月保持正增长态势。目前中国纺织行业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在吸引部分海外订单回流。

孚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中国输美纺织品关税下调也*了外贸市场。“目前对行业影响最大的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关税上调。今年2月前,美国已将床上用品等部分纺织品的关税从15%降至7.5%。但由于疫情原因,外界关注度不高,关税下调对这个订单的回归是有好处的。”

但对于印度订单转移的说法,国内某纺织面料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直言“没感觉”,“公司产品大部分出口,欧美占比较高。欧美的疫情还没有达到顶峰,订单仍然不足。”该负责人认为,随着新冠肺炎疫苗的上市和下游业务的恢复,整个行业也将迎来复苏。“目前来看,明年肯定会比今年好。”

“因为今年疫情的影响,大家都太谨慎了。他们缺货,贸易缺货,服装缺货。”周建春分析,“60年来最冷的冬天”的消息推动了涨价潮。“大家都有*涨不*跌的心理,所以需求集中爆发。”

复苏至少持续两个季度。

短期复苏难以改变长期困局。

兴业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邓显鹤认为,目前中国化工行业景气度仍处于底部,大部分产品价格远低于历史均价,部分甚至跌入历史价格区间的后10%,行业利润明显下降。部分产品价格已进入全行业普遍亏损阶段,下跌趋势十分有限,整体产品价格上行概率高于下行。

这种行业复苏能持续多久?据分析师李哲称,这种复苏将持续至少两个季度。“订单一般会提前一个季度。目前四季度订单基本完成,印度疫情正盛,至少要到年底,所以明年一季度订单没有问题。”但他也认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以出口为主,相对较小的内需难以带动整个行业。“需求端的恢复取决于疫情的进展。欧美大部分服装店都是线下*。目前部分地区线下门店关闭,需求上不来。所以行业复苏是短期行为,没有长期逻辑。”

他表示,疫情结束后,相关订单仍有很大概率回流印度和东南亚。印度和东南亚的纺织服装企业在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税收、关税、环保等方面都有优势。“就东南亚而言,当地纺织服装企业的毛利率比中国高5个百分点。”

对于这一波由内需和外贸拉动的国内服装行业发展热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服装行业整体仍处于历史困局。有业内人士分析,近期行业回暖也存在“订单放大”的情况。“比如你要采购100万米的布,你可能会问8家生产企业,这8家企业也会问上游。100万米可能传到1000万米,但订单其实是100万米。”

纺织服装品牌管理专家、上海梁琪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此次疫情对国内乃至全球供应链市场造成冲击,全球市场尚未完全恢复和好转。这个时候谈国内服装行业的爆发还为时过早。“整个行业还处于发展缓慢、困难重重的状态,需要一个复苏周期。当然也不排除部分订单转移。这是正常的贸易行为,但‘某个点不能提振整个面’。”

程伟雄认为,今年服装行业的发展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恢复。“不要对第四季度的大反弹期望过高,即使反弹也无法弥补今年的损失。”他还透露,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对服装行业的冲击,国内大部分中小服装厂都转向了内贸、电商或者直播。大厂外贸订单锐减并非个例,也探索过内贸和自创品牌。

10月15日-16日,2020中国时尚大会在浙江海宁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会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工业经济开始新的周期,国内服装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和变化,但同时危机是有机的,危机是可以扭转的。在这个过程中,服装龙头企业贯穿着由点到面、自上而下的数字化转型,这是引领整个产业生态向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此外,我国出口规模中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稳外贸”的新增长点。中国本土时尚电商有着绝佳的出海机会,这需要企业深化品牌建设,逐步从“流量导向”、“产品导向”向“品牌导向”转变。

中国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中国服装产业已经进入战略重构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已经站在了参与引领全球服装产业变革的新起点上。”海宁中国皮革城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月明表示,服装行业未来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消费者年轻化、个性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品牌服装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以上就是优秀啦整理的纺织订单接单平台(加工厂接单平台)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优秀啦。

与“纺织订单接单平台(加工厂接单平台)”相关推荐

每周推荐




最新文章


公司介绍  联系我们
  鲁ICP备2021028409号-16

优秀啦 淄博机智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