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啦小编带来了西张村十大景点 石家庄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焦作名胜古迹 风物特产 民俗风情
首先介绍下焦作的名胜古迹:
一、焦作市
1、昭惠王行宫
在焦作市山阳区百间房乡李贵作村东北。庙建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殿宇巍峨,清顺治、嘉庆、道光屡有修复。大殿是一座元代木结构建筑,雄伟壮观,坐北朝南,面阔8.54米,进深6.44米,单檐悬山顶。结构基本上保存了元代木结构建筑特征,且保留了部分元代以前的构件。该殿是河南省元代木构建筑中纯度较高、时代较早、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一座。
2、老万庄金代壁画墓群
在焦作市西北郊老万庄村西的向阳山坡上。地面现存石羊、碑座遗迹。1973年发现墓葬,后发掘清理其中3座。均为金代仿木结构砖砌壁画墓,平面呈八角形,穹窿顶,以彩绘木棺作葬具。墓壁上满绘大型人物彩色画,三号墓正北壁绘头戴展角巾,身穿朱红圆领长袍,端坐椅上,似为墓主人,余者皆为男女侍从形象。其中二号墓出土的彩绘木棺,外观精巧别致,距今700年左右,保存基本完好,棺板上有4幅人物故事画。
3、山阳城
在焦作市东南4公里墙南村的北侧。地处太行山麓,北面靠山,南临黄河,丘陵起伏,地势险要。城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约5公里,九门九关,城墙宽14-16米,残高4-6米,夯筑而成。秦时长信侯曾居此。东汉末,曹丕篡位又封献帝于此。城址犹存,城北尚有献帝冢。
4、许衡墓
在焦作市西南5公里的许氏墓群中。墓群占地600亩。神道南有敕建牌坊一座,过坊建高大碑楼一幢,内立乾隆御祭碑一通。再北又一高大碑楼,内立欧阳文撰神道碑一通。碑楼与牌坊两旁,有石狮、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共5对。碑楼后有砖筑享堂3间,内置石案。过享堂即许衡墓冢,高9米,冢前立石碑一通,上题“元儒许文正公之墓”八字。墓前两旁排列手捧笏板石翁仲两对。墓区苍松参天。许衡(1209-1281),宋元之际学者,河内(今沁阳)人。
二、沁阳市
1、天宁寺三圣塔
在沁阳市区内。金大定十一年(1174年)建。塔门南向,平面方形,下为石台座,共13层,高约30米。塔内设塔心室和环转的梯道,梯道两侧施须弥座,其上设佛龛多处,顶为穹窿顶。这种密檐式方形砖塔,外形与唐代同类型砖塔相似,内部结构又与宋塔类同,别具一格。
2、悬谷山摩崖造像
在沁阳市区西北45里悬谷山贞谷寺东北崖壁上。有洞窟两处,佛龛6个。第一、二龛均雕一佛二菩萨。此二龛造像均为唐代以后作品。第3龛内为一立佛,可能为宋代雕刻。四五两龛并列,东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西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均为唐代作品。第6龛门为壶门形,内雕一佛二菩萨,亦为唐代造像。第一洞窟在第3龛之东,为拟雕未成之窟。第二洞窟长方形,穹窿顶,雕像多残,后壁龛内的雕刻可能为明清所刻,洞壁上满雕小佛龛。
3、*寺
在沁阳市内自治街。俗称北大寺。建于明代,清代重修。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教建筑。前有厦殿,面阔3间,单檐歇山,蓝琉璃瓦覆顶,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后为客庭,面阔3间,绿璃璃瓦覆顶,建于清初。客庭四隅有4座讲堂,均为清末单檐硬山建筑。客庭后的大拜殿为长方形,绿琉璃瓦覆顶,此殿为清代建筑,保留少许明代构造。拜殿后为主殿,挺拔高耸,顶部所有构件均为蓝琉璃质,殿内不用梁柱。其北有女寺一座,虽为小型建筑,但平面布局保存较好。
三、孟州市
1、韩愈墓
在孟州市城西韩庄村。此地北望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丘陵地带。墓冢高大,有砖石围墙。翠柏蓊郁,枣树成林。墓前有韩愈祠。韩愈(768-824),号昌黎,河阳(今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
四、修武县
1、胜果寺塔
在修武县城西南隅。塔东向,平现呈八角形,为九级楼阁式砖塔,高26.15米。塔身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其宽度逐层收敛,使整个塔身轮廓呈抛物线形。各层檐下均用仿木结构的斗拱装饰。其特点是塔外形呈八角形,塔心室则为六角形,向上攀登的梯道,不仅施于塔内,还沿塔身外壁进入相邻塔门,拾级登高,直达塔顶。
2、马坊泉
在修武县城东北10公里的马坊村。南北长390米余,东西宽130余米。马坊泉在海蟾宫,虽旱不涸。海蟾宫在马坊村原真清观中,因邱长春书《海蟾宫入道歌》而得名。海蟾子为五代时燕刘守光的宰相,名刘操,后弃官游览名胜居此。真清观早已无存。现存的海蟾宫为明代建筑,清代复修。附近尚有圣井泉、海子泉、龙母泉、吴公泉和马坊泉合称五泉。
3、云台山(☆☆☆☆☆)
距焦作市30多公里。因山顶常有云雾缭绕,后改名云台山。全山可分为奇峰秀石景观等景区。奇峰秀石景观以茱萸峰为代表,海拔1304米,因峰上遍有茱萸得名。潭瀑景观主要集中在老潭沟和小寨沟,以老潭沟中的云台山大瀑布为最雄,落差310多米,为全国之冠、亚洲第二。最秀的是小寨沟山水,小寨沟长1.5公里,两岸高山耸立,中为峡谷,溪流涓涓,泉、潭、瀑比比皆是,号称“潭瀑川”。
宗教景观有真庆宫、万善寺、元帝观等,真庆宫在云台顶下院,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万善寺在真庆宫与元帝观之间,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元帝观在茱萸峰顶,旧时香火很盛。历史文化景观主要集中于百家岩景区,百家岩古称柏岩,又称百家言,含“百家争鸣”之意。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相与友善游于这里的竹林,号称“竹林七贤”。现存有嵇康醉剑池、刘伶醒酒台等遗迹,并有唐宋以来石刻多处。盆景峡谷景观主要在温盘峪。集溪泉潭瀑于一谷。
五、温县
1、盟誓遗址
在温县东北武德镇西张计村。1980年对盟誓遗址考古发掘,发现盟书7000多片,羊骨架坑30多个。该盟书属宗盟类,其字体书法、体例与山西侯马盟书相近。遗址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70米,过去是个高土台子。在西张计村西发现一座古城遗址,经勘察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1300米,面积约182万平方米。据《史记》记载,当为春秋时晋国的州城城址。盟誓遗址在古城东城墙北壁的外侧,与古城有密切关系。
2、慈胜寺
在温县西北大吴村。创建于五代。原有主殿5座。现存的大雄殿、天王殿为元至元五年(1339年)重建。大雄殿结构精巧严密,上覆彩色琉璃瓦,光彩夺目。天王殿西壁的四大天王图,人物目光炯炯,是研究我国元代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大雄殿前的石刻经幢,共13节,高5米,为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建,刻工精湛。大雄殿的匾额,造型古朴大方,书法遒劲,素有“银钩铁画”之称。寺内保存有明天顺五年(1461年)大铁钟一口,重达500多公斤。
六、武陟县
1、千佛阁
在武陟县城南大街北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因阁内佛像很多,故名。阁为三重檐歇山十三脊回廊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阁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阁内顶部绘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太极等图案,为明清时期佛道合一的反映。千佛阁建筑高大,气势宏伟,雕工精湛。
2、妙乐寺塔
在武陟县城西南8公里。寺早毁,唯塔独存,为河南省现存形制最大的五代砖塔。塔平面方形,十三层叠涩密檐式,高20余米,塔身轮廓略呈抛物线形,巍峨挺拔。塔檐用叠涩砖砌,具有唐代砖塔的建筑特征。塔身南壁2-13层各辟一龛,内置铜佛;其余壁面,间或辟设佛龛,亦置铜佛。塔心室为方形,每层设楼板和楼梯,现已不存。
3、嘉应观
在武陟县城东13公里庙宫村。南距黄河4公里。清雍正初年建。相传黄河修堤时雍正帝驾临,扳石填基,故观前的堤坝至今仍称御坝。观内现存殿宇100余间,皆采用清代官式建筑形制,规模雄伟。观前山门正中嵌石,上刻“敕建嘉应观”,门周石雕5条奔龙和海水、云气等,技艺颇精。门左右有掖门,山门内两侧为重檐歇山式钟鼓楼,正中为御碑亭。亭内有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的铜碑,高430厘米,下为独角兽碑座,侧刻龙纹。亭后为前殿,其侧有配殿4座。前殿之后有大殿,面阔7间,重檐歇山。蓝琉璃瓦覆顶,殿檐下层层斗拱相承,殿内雕梁画栋,殿前月台宽坦,建筑雄伟,金碧辉煌。大殿后有禹王殿,面阔7间,重檐硬山,巍峨壮观。山门外青石基座上,有清代铁狮一对。
七、博爱县
1、月山寺和塔林
在博爱县城北7.5公里太行山麓。四面群山环抱,相传建于唐代,明永乐三年(1405年),以其山势似月,定名月山寺。当时规模宏大,分东、西、中三个院落,和尚达500余名。清乾隆帝曾在此居住数月,赐匾、赋诗并增修寺院。当时寺有八大景、八小景之说。后因战乱,多已无存,仅有御碑亭2个,碑碣15通和塔林1处尚存。塔林在寺西侧,现存明清两代舍利塔11座,由山下至山上排列长达500米。山顶为苍公大师宝塔,高约5米。月山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其二,介绍下焦作的风物特产:
有四大怀药:怀山药(铁棍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
怀庆府的驴肉
五里源的松花蛋
武涉油茶
武陟县油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在焦作名吃中堪称一绝,既是饭,又是茶。它是由多种天然绿色食品面粉、花生、芝麻、豆类、果仁等加上多种天然调料精制而成,具有很高的营养滋补功能。由于它味感纯厚、香气馥郁、浓而不腻、淡而不寡、*快捷、食用方便、老少皆宜,因而驰名国内外,远销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其三、焦作的民俗风情
其实民俗风情焦作的和北方其他地方的基本都一样。
石家庄的相关资料

人口状况
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17.5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其中市区217.3万人,增长2.9%;全市非农业人口353.8万人,增长6.8%,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市人口出生率12.28‰,死亡率7.24‰,自然增长率5.04‰,比上年下降0.49个千分点。
石家庄市是少数民族散居的城市,共有43个少数民族成分,6484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8%,少数民族中以*为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6.8%。主要分布在市内五区和无极县、藁城市、新乐市、辛集市、正定县。全市有3个民族乡,18个民族村。
行政区划
石家庄市辖6区17县(市),即新华区、桥西区、桥东区、长安区、裕华区、矿区、辛集市、晋州市、藁城市、新乐市、鹿泉市、正定县、深泽县、无极县、赵县、栾城县、高邑县、元氏县、赞皇县、井陉县、平山县、灵寿县、行唐县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镇114个,乡108个,办事处43个,行政村4488个,居委会449个,家委会195个。
交通通讯
石家庄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是全国铁路、公路、邮政、通讯的重要枢纽。石家庄火车站为为全国三大编组站之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客货中转中心,有京广、石太、石德三条铁路交汇于此,朔黄铁路横穿我市北部;公路运输四通八达,京深、石太、石黄、石济高速公路和107、307、308等到国家级公路在市域内纵横交错;石家庄民航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航线;地方道路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地方道路为支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邮政通讯是全国重要的邮件处理中心和北京以南地区通讯网络枢纽,目前,可与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74个城市开展互办特快专递业务;全市程控*总容量192万门,移动通信用户达到49万个+联通、铁通,通讯十分便捷。
旅游业概况
石家庄市旅游业自八十年代起步,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前景非常广阔的旅游城市,是海内外宾朋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胜地。
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广阔。石家庄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其中既有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革命纪念地等人文资源,又有山林、湖泊、温泉等自然资源,还有风俗民情、商贸购物、都市观光等独特资源,不仅种类全、数量多,而且开发价值很高。
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0余处,各类文物景点多达1200余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苍岩山、嶂石岩),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封龙山、天桂山);还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省历史文化名称——赵县;以及省级旅游度假村4处(蟠龙湖、苍岩山、温塘、嶂石岩),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五岳寨),省级森林公园7处(仙台山、驼梁、南寺掌、赤支、龙州湖、西柏坡等),国家级和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独特的省会地位、繁荣的商贸更为发展商贸会展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旅游要素齐备,产业初具规模。石家庄市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全市已建成开放且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24处,星级宾馆24家,涉外定点饭店12家,定点餐馆5家,景区内集体、个体旅游宾馆饭店510家,全市旅游宾馆(饭店)总床位近2万张。城市现有国际旅行社12家,国内旅行社85家,旅游定点生产厂4家;旅游汽车公司2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6万人。
体制不断完善,管理日趋规范。近年来,省、市各级领导对旅游业给予了极大关注。在政策、资金、体制、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有利地促进了石家庄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石家庄市及正定、井陉、鹿泉、赞皇、平山、元氏、赵县、灵寿、藁城、矿区、高邑等11个县(市)区相继建立了旅*政管理部门,重点景区还建有景区管委会,有关部门还研究出台了一系列行业管理办法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使石家庄市的旅*业管理不断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迈进。
美丽的石家庄,欢迎您的到来!
城市建设
2004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市区道路进一步畅通。槐南路建设工程全线通车,体育大街、建华大街等主干道新改建工程竣工。“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562.9公里,道路面积1069.3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达990公里。我市有水厂8座,日产水能力80万立方米,管线总长度1162公里,全年供水量1.75亿立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较快发展。煤气、天然气管道总长度403公里,年内新增天然气用户3万户,煤气用户1.7万户。供热管道总长度500公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42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380万平方米。城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达82条,营运车辆1703辆,营运线路长1089公里,年客运总量2.25亿人次。
我市按照“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了一系列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的综合整治活动,集中力量开展了推广优质低硫煤、重点企业烟气治理、拆除燃煤锅炉、扬尘污染治理、控制重点企业煤堆灰堆污染等专项战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区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2004年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68。市区二级以上优、良天气达280天,优、良天气达全年76.7%,比上年增加了69天。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14个,烟尘控制区6个,烟尘控制达标面积137.8平方公里。全市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园林绿化明显改善,年末城市公园35个,比上年增加7个,公园面积593公顷,比上年增加172公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4366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4944公顷,分别增加525公顷和5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平方米。
对外开放
2004年全市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出口28.8亿美元,增长23.5%(海关进出口统计口径调整,增速按调整后同口径计算)。在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6.9亿美元,增长20.8%,国有企业出口增长6.2%,集体企业出口增长2.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内资有较大增加。年内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5个,新增合同总金额4.7亿美元,合同外资额3.5亿美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52亿美元,增长33.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3亿美元,增长36.5%,增速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全市引进市外资金130.2亿元,比上年增加28.6亿元,增长28.1%。
文化艺术
石家庄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唐代的马球表演、乐伎表演,北宋时期的宫词演唱都曾在古城正定留下千古余韵。尤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更是在这里创作了《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墙头马上》等千古传唱的元杂剧。丝弦剧是河北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演出的《空印盒》、《白罗杉》、《杨家将》等剧目深受广大城乡观众的好评。在石家庄158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广泛流传着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舞龙灯、狮子舞、霸王鞭等艺术形式,以及“拉花”、“官伞”、“常山战鼓”等民间歌舞,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由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组成的民间花会,也逐步由田头、庙会走向了城市街头广场,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
除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秧歌艺术以外,石家庄市还有许多绚丽多姿的民间工艺。辛集市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质朴的农民画家用夸张、浪漫的特色,反映了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石家庄是随着近代铁路开通而崛起的城市,改革开放给石家庄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建成现代化大都市的机遇,石家庄市虽然建市时间较短,但其惊人的发展变化却令人赞叹。
多年来,石家庄市文化系统在市委、市*的领导下,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发展较快,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被列在“五大工程”之内的“小康文化工程”和“彩色周末文化工程”活动成效显著,城市共建成了5个全国文化先进县、8个省级文化先进县。同时艺术创作、生产和演出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在石家庄市已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艺术表演场所22个,群众文化机构300个,从数量上基本实现了市有群艺馆、县县有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城市现有公共图书馆20个,拥有书库1个,总藏书量达171.4万册。近年来,石家庄的艺术创作共获国家级奖33项、省级奖60项,其中现代评剧《淀上人家》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古装评剧《胡风汉月》、《窦娥冤》获首届中国评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优秀演出将。
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改善石家庄市的投资环境、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全市共有县以上科研和科技开发机构298家,其中专业科研机构98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54家,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46家。城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500所,在校生200多万人。石家庄市完成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120亿元,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
截至2004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27个,艺术表演场所22个。文化馆、群艺馆25个,公共图书馆21个,藏书量280万册。广播综合覆盖率99.2%,电视综合覆盖率99.1%。
古代历史
石家庄市位于燕赵大地中南部,西依巍巍太行,东结华北平原,是河北西进山西必经之路。它是一个新兴城市,至今不过百年的历史。但它所辖县(市)区却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
古代文化遗址
白佛口遗址: 在今郊区白佛口村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锅、石刀和陶制火灶。经考证距今约有6000多年,属于新石器时代。
南杨庄遗址: 1977年以来,陆续发掘的正定县南杨庄古代遗址,除发现房屋、陶窑、灶、墓葬、灰坑等重要遗存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考古说明,这里的远古居*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他们修建了房屋,开始定居生活。日常使用的磨制石器,种类繁多,制陶业发达,原始的纺织业已经出现。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男子逐渐取代妇女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
台西商代遗址: 从历史记载看,石家庄一带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因此,这里商代的遗址,文物非常丰富,几乎遍布各县(市)区。如正定小客庄、藁城台西、赵县双庙、无极甄家庄、元氏李村、赞皇寨里、平山冶河、灵寿北寨、栾城寺下、高邑西邱、鹿泉北胡庄、新乐中同村、西郊北杜村等六七十处。其中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最为著名。
197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藁城台西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获得十分重要的成果。其中有房屋遗迹14座,水井两眼,灰坑133个,墓葬112座。房屋大部分是在地面以上建筑的,一小部分是半地穴式,有单间、双间和三间的不等。在房屋的柱脚、墙角、门轴下,多处发现人的头骨和牲畜尸骨,这些是用奠基的。在墓葬中,奴隶主的墓穴除主人外,还有活埋或生杀的奴隶和牲畜。由此可见,商朝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剥削十分残忍。
台西出土的铁刃青铜钺,是把陨铁锻打成薄刃后,浇铸于青铜钺身而成。说明早在公元前14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对铁就有了初步认识,并使用陨铁。这对研究我国铁器使用年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奴隶殉葬墓内出土了一件长20厘米,最宽处5.4厘米的"砭镰",这是我国发现最古老的一种外科医疗器具。还出土了桃仁等一批药材标本。这些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医疗、医药史提供了珍贵的佐证。
西张西周遗址:该遗址在今元氏县西张村东,东临槐水,北距县城3千米。它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1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属西周时期。该古墓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铬文,揭示了周初所在的軧国及其地理位置,证实了周初始封邢、侯之国的地域,填补了历史空白,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
战国、秦、汉
千乘之国——中山国
中山国在战国时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云:“战国所以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然而,由于史书失载,后人很难了解它的历史面目。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巨大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
中山国的兴起:中山国为鲜虞所建,鲜虞属“白狄族”的一支,商周时还处于部落状态,分布在陕西北部。春秋初期乘列邦纷争之机,迁到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其范围大体包括保定和石家庄一带。鲜虞通过战争、贸易与中原各国频繁交往,不断吸收先进文化,逐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国力日盛,终于统一狄族各部,建立国家。以后,屡遭晋国、魏国的攻打而亡国。公元前378年,桓公复国,决定将都城迁到具有险要地理位置和优越自然条件的灵寿城(今平山县三汲乡)。此时,正值赵、魏、齐等诸侯大国忙于争霸和兼并,无暇顾及中山国。中山国充分利用这至关重要的转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开拓疆域。统治地区北接燕国,南邻赵国,石家庄一带基本在它的管辖之下。其地位仅次于战国七雄而与东周、宋、卫并称“千乘(乘:指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之国”。
中山国的都城:中山国都城灵寿遗址,位于平山县三汲乡,北依东灵山和牛山,南临滹沱河,东距今灵寿县城10千米。城垣早已不存。从保存下来的地下夯土城基得知,南北长4.5千米,东西4千米,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依自然地势版筑,墙厚约2.7米。城内以南北向隔墙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北部为宫殿建筑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和居住区;西城北部为王陵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农业区。王宫建筑气势宏伟,装饰华丽。手工业发达,作坊分工细密。由此可见,当时的都城灵寿十分繁荣,同赵国的邯郸、燕国的下都相比,毫不逊色。
中山王墓出土的珍奇文物很多。如:王陵的“兆域图“铜版(中国最早的地图)、山字形铜器、错金银龙凤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铜灯等等,充分显示了战国中期中山国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的水平。
中山国的灭亡:中山国武力强盛时,奉行亲齐仇赵的政策,经常骚扰赵国边境。公元前4世纪末,赵国乘中山国政治腐败,发起对中山国的讨伐。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进攻中山国严重受挫。公元前305年,赵国再次进攻中山国,骑兵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中山王忍痛割让4个城邑,才暂时免遭灭亡。公元前300年,赵国发动旨在灭亡中山国的大规模战争,发兵20万,历时5年,终于在公元前296年攻占了中山国都城灵寿,中山国灭亡了。从此中山属地归赵国所有。
战国名将——李牧
李牧,赵郡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他治军严谨,很有谋略,率兵驻守赵国北部时,用奇阵杀伤匈奴,使匈奴不敢犯境。
李牧救国:战国晚期,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征战。公元前236年,秦利用燕赵两国交战之机,发兵攻赵,赵军大败。公元前233年,秦兵攻到滹沱河畔,赵国危在旦夕。
赵将李牧奉命从防御匈奴的北部边境,南下救国抗秦。李牧率军一路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赶回肥垒(今藁城西南)与秦兵对阵。秦将桓龉骄傲自大,在没有搞清李牧兵力的情况下,贸然出击,被李牧率领的骠悍骑兵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肥垒战后,李牧率军又在井陉一带屡败秦军。李牧为挽救赵国立下了战功。
秦施离间计:秦兵失败后,秦王认识到赵国虽失廉颇,尚有李牧。为了剪除李牧,秦策划了离间计。秦以重金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郭开妒贤嫉能,利欲熏心,竟在赵王面前诬告李牧谋反。昏庸无能的赵王迁听信谗言,捕杀了李牧,又令赵葱率军守井陉。秦王闻讯大喜,派强将王翦率军东进。赵葱无能,井陉失守。公元前228年,王翦攻占了邯郸。残害忠良的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了。
西汉时期,汉高祖、汉文帝两次派陆贾出使番禺,劝说赵佗归附汉朝。赵佗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重,欣然答应。汉文帝时在今市郊赵陵铺东南,扩建了赵佗祖先的坟墓,以表示对越王的尊敬。
赵佗为开发岭南地区,促进民族融合,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韩信背水一战
汉军攻赵:秦亡之后,公元前206年,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做皇帝,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赵王歇乘机复国。公元前206年,汉将韩信乘项羽正在山东作战之机,抄其后路,东下井陉,进攻赵国。赵王歇和丞相陈余闻讯聚兵20万,在井陉堵截汉军,于是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
背水列阵:韩信率汉军沿井陉古道星夜兼程,挺进到距井陉15千米处安营扎寨。韩信经过周密的考察,设计了一套大胆的作战方案。夜半,韩信派轻骑2000人,各执一面旗帜,潜入赵营之侧的山林中隐蔽起来,并派万人大军在绵蔓河东岸,背靠河水列阵(据说在今天微水镇)。赵军听说韩信背水列阵,都讥笑他不识兵法。天将破晓,韩信亲率大军,高举汉旗,直扑井陉口。陈余率军迎击,战鼓雷动,战马嘶鸣。两军混战多时,汉军佯败,一路上丢旗弃甲向绵蔓河方向撤退。陈余率军奋力追击,追到汉军背水列阵之处,双方展开殊死激战。汉军将士深知,前是敌军,后有河水,自陷“亡地”,已处绝境无退路,个个拼死战斗。此时,潜伏在赵营附近的2000名骑兵,乘机突袭赵营,拔下赵旗,改树汉旗。陈余久战不胜,下令收兵。在返回途中,忽见赵营插满汉旗,将士大惊,军心大乱。占据赵营的汉军和韩信的主力前后夹击,赵军惊慌逃散。陈余率残部南逃,后在赞皇被俘斩首。这就是古代战争史上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著名战役“背水之战”。战后,将士问韩信为什么背水列阵?韩信说,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背水列阵是韩信对《孙子兵法》的灵活运用,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
三国、两晋、南北朝
石家庄一带的归属及民族融合
石家庄一带的归属:三国时期,石家庄一带属魏国管辖。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中国。由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310年羯族石勒率羯、匈奴兵攻占常山,石家庄一带由羯族人建立的后赵控制。317年西晋灭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和氐族建立的前秦,相继控制这一地区。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陷入了分裂割据状态。鲜卑族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和鲜卑族拓跋建立的北魏,在石家庄一带进行了争夺战争。397年后燕都城中山(今定州市)被北魏兵占领。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朝时期,石家庄一带先后属北魏、北齐、北周管辖。
少数民族的迁入:后赵时期,少量的羯、匈奴族官吏、贵族、军士、商人迁入石家庄一带。前燕和前秦时期又迁入了一些鲜卑族和羯族人。后燕建都中山,石家庄一带属于京畿之地,鲜卑族大量迁入。北魏时,鲜卑族的拓跋部和其他少数民族也大量迁入。当时石家庄一带,少数民族的人口约占20%以上。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使土地和农民重新结合起来,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各民族的融合。
蜀将赵云
东汉末年,军阀集团雄据一方,互相混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出现了一些风云人物,赵云就是其中的一员。
与刘备结交:赵云,常山真定(今正定)人。青年时代,正是东汉统治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赵云目睹了土地荒芜、饿殍遍野的惨景,立志荡平祸乱,干出一番大事业。
公元191年,赵云率众投靠军阀公孙瓒。恰遇刘备正在公孙瓒处任职,二人相交,结为好友。赵云发现公孙瓒胸无大志,蹂躏百姓,便托故回乡。199年,刘备投靠袁绍。一次在邺城(河北临漳)赵云与刘备相遇,刘备密遣赵云为他组织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成为刘备最早的一支武装力量。
被封“顺平侯”:208年,刘备在湖北当阳的长坂坡被曹操战败。赵云出生入死,一身是胆,三次冲入曹军,保护刘备的夫人和幼子阿斗,突出重围。为此,赵云受到提升嘉奖。
赵云办事能从大局出发,不谋私利。在一次南征的战斗中,赵云生擒魏将夏侯兰。夏侯兰是赵云的同乡,又自幼要好。赵云本想把夏侯兰留在身边,但考虑到他精通法律,适于执掌军法,便推荐给刘备委以重任,使夏侯兰的才能得到发挥。
214年,刘备进军四川。诸葛亮、赵云、张飞率军西进攻占了许多地方。后来又围攻成都,迫使益州牧(四川割据政权的首领)刘璋投降。当时刘备想把成都的房屋、田园、桑地分赐给诸将。赵云向刘备建议:“今日天下未定,我等理应励精图治,以谋大业,断不可谋求一时安乐。我等理应归还百姓,使其安居乐业,方可国泰民安,力拒强敌。”刘备听后,欣然采纳。
219年,东吴攻占荆州,大将关羽战败被斩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刘备大怒,要发兵与东吴决战,替关羽报仇。赵云从大局着想,向刘备建议:当前的主要敌人是曹魏,而不是东吴。如今曹丕称帝,我们应出兵伐魏。若与东吴交战,两面树敌,其后果不堪设想。刘备不听赵云的劝告,于222年发兵进攻东吴,遭到惨败。不久,刘备病死在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
229年,赵云病死,终年70岁。葬于成都锦屏山东边。因一生忠顺平和,被追封为“顺平侯”。赵云一生身经百战,屡建成奇功,号称常胜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称为蜀国“五虎上将”。
政治家魏征
唐初政治家魏征,巨鹿下曲阳人(今晋州市)。自幼胸有大志。隋末参加瓦岗军农民起义,后随李密归唐。唐太宗李世民时任宰相。先后向唐太宗提出: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薄赋敛,轻租税“,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任贤受谏“等200余项建议,深受唐太宗器重。633年,受诏主持梁、陈、齐、周、隋诸史的编撰工作。魏征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叹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死),朕(皇帝自称)亡(失去)一镜矣!”在整理魏征的遗物时,发现一张纸上写着“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这可以说是魏征的最后一谏。
颜杲卿抗叛军
打起反叛旗帜: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叛军从范阳(今北京市)南下,渡黄河,占洛阳,直扑潼关,拟取长安。此时,石家庄一带隶属常山郡,郡府在真定(今正定),常山太守颜杲卿痛恨安禄山的叛乱。为了牵制叛军西进,颜杲卿联合河北数万军民,打起了反对叛乱的旗帜,在石家庄一带痛击安禄山的后方势力。
安禄山闻讯,为解除后顾之忧,立即派史思明挥师北上直扑常山。颜杲卿面对凶敌,沉着应战,多次击退叛军的进攻。在内缺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数万将士先后阵亡,颜杲卿坚贞不屈,痛斥安禄山的反叛行为。穷凶极恶的安禄山,将颜杲卿及同族30多人全部处死。
颜杲卿领导的河北军民反抗叛乱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叛军的后方势力,为后来李光弼、郭子仪平定叛乱创造了条件。
鹿泉、鹿城、房山三县易名:安史之乱以前,获鹿县称泉县,相传楚汉相争,韩信东下井陉攻赵,在一清泉处,射死一只白鹿而得名。辛集市称饶阳郡鹿城县。平山县称房山县,以境内房山为名。《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刘煦曰:明皇以安禄山反,改常山之鹿泉曰获鹿, 饶阳之鹿城曰束鹿,以压之。”《旧唐书·本纪》也有记载:“天宝十五载三月,改常山郡为平山郡,房山县为平山县,鹿泉县为获鹿县,鹿城县为束鹿县。”可见三县同时改名,更名的原因,是为了表示平定安史之乱的决心。鹿泉,鹿城两县改名,表示要擒获安禄山之意,房山县改名即以平山盖取平看息叛乱之意。
赵州桥:赵州桥坐落在赵县城南洨河之上。赵县古称赵州,故又称赵州桥,当地俗称大石桥。赵州桥建于隋代,历经1300多年,至今仍然完好。
赵州桥不仅建造科学技术水平高,而且造型艺术也很优美。特别是“敞肩拱”(拱肩加拱)的运用,对我国后来的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拱桥,比欧洲出现类似的桥要早700多年。
正定隆兴寺:俗称大佛寺,位于今正定城内东门里,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建筑群,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原名龙藏寺。宋代进行扩建,更名龙兴寺,此后历代都进行过重修。清初改为隆兴寺。寺内主体建筑是大悲阁,阁内有高22米铜铸大佛立像,是宋太祖赵匡胤下令铸造的。佛像比例均匀,衣纹流畅,面容秀丽,目光慈祥。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铜铸佛像,显示了我国古代卓越的铸造雕刻艺术。
正定古塔:今正定城内现存四座古塔:凌霄塔、须弥塔、华塔、澄灵塔,均始建于隋唐时期。这些塔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精湛的建筑艺术。其中澄灵塔位于城南部临济寺内。据载,唐朝著名僧人义玄曾在寺中作主持,创建了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的临济宗。义玄死后,弟子们修建了澄灵塔,藏其衣钵。
南宋时,佛教在日本盛行。日本荣西和尚两次来中国学习,将临济宗传人日本,成为日本佛教重要的一支,在日本影响很大。近年来,日本佛教多次派代表团来正定参拜祖塔,他们在塔前栽下青松翠柏,象征中日友谊长存。
苍岩山桥楼殿:苍岩山位于今井陉县胡家滩附近。传说是隋朝南阳公主出家为尼的地方,是石家庄市的重要寺院山林。福庆寺是苍岩山的重要寺院,桥楼殿是福庆寺的主体建筑之一,建在一座长15米、宽9米的单孔拱券形石桥上。石桥飞跨在两悬崖绝壁之间,凌空飞架百米深涧之上,飘然欲飞,势若长虹。桥下石磴300余级,拾级而上可达桥楼殿。其建筑是一座九脊重檐楼阁式建筑,具有清代早期建筑特点,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现存桥楼殿是清朝康熙年间被火焚毁后重新修建的。
张言社村车牌号是多少
张言社村是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2210122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1022。邮政编码为041000,长途*区号为0357 ,车牌号码为晋L。张言社村与东王村、北常村、西王村、武池村、南史村、庄里村、合富村、马册村、凸里村、上白马村、西张村、南常村、东郑村、东尹村相邻。
张言社村附近有中贺水泰岱庙、南梁古城遗址、翼城大河口遗址、石四牌坊和木四牌坊、枣园——南撖遗址等旅游景点,有隆化小米、翅果油树、银耳汤、翼城十大碗、鱿鱼汤等特产。
元氏旅游十大景点
元氏旅游十大景点:
1、元氏故城遗址
元氏故城,是常山郡古城遗址,位置在现在的殷村镇西南。战国时即筑有城垣,西汉初在此设郡,现存遗址城垣不知是战国所筑还是秦汉所建。历史上,这里曾是辖今大约元氏、栾城、高邑、赵县、正定等二十多个县域的城池首府。
2、元氏蟠龙湖
蟠龙湖位于石家庄西南22公里的元氏县竟内,地处半山区地带。从高台俯瞰蟠龙湖,如漂浮于仙界的神气,群山也在它的面前逊色了许多。蟠龙湖水面宽阔,风景秀丽,湖内有莲花岛、长岛、芦花岛三大岛屿。
3、西张村西周遗址
西张村西周遗址当地俗称“霸王岗”。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1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在进行科学调查、钻探前,此处经常发现铜箭镞、铜带钩等遗物。
元氏县:
元氏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与井陉县接壤,西南邻赞皇县,南与高邑县相接,东部与赵县、栾城区相邻,北与鹿泉区相邻。东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元氏县境内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
西张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西张村是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2210123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1022。邮政编码为041000,长途*区号为0357 ,车牌号码为晋L。西张村与东郑村、凸里村、西郑村、马册村、南史村、冯史村、西王村、西贺水村、东王村、中贺水村、张言社村、梁壁村、南岭村、北常村相邻。
西张村附近有中贺水泰岱庙、南梁古城遗址、翼城大河口遗址、石四牌坊和木四牌坊、枣园——南撖遗址等旅游景点,有隆化小米、翅果油树、银耳汤、翼城十大碗、鱿鱼汤等特产。
以上就是优秀啦整理的西张村十大景点 石家庄的相关资料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优秀啦。